九平米的日常

导语:那样的生活,并没有刻意教过我什么大道理,却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条斯理的让我学会爱惜物品,爱惜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纯属原创


上大学之前,我们一家三口蜗居在九平米的空间里。

红色的砖房,墨黑的屋顶,白油漆刷就的窗棂,一面圆圆的小镜子悬在窗口之上,“眺望”远方。

听说,这样悬镜于窗可以辟邪挡灾。

九平米的空间被一道火墙分割成两个大小不同的矩形,大的矩形方方正正,是客厅是餐厅也是卧室,小的矩形细细长长,是厨房是走廊也是玄关。

因为,空间有限。室内的家具都是按照房间的尺寸“量身定做”的。

印象最深刻的家具便是我们家的伸缩床。那原本是一张双人大床,但是碍于硬件的因素,爸爸把它锯断一部分,并且把这部分安装上了合页,做成了可活动的床板。

睡觉时把它支起来,不用时把它收起来,并且可以在床底下存放物品,床板一挡,看起来干净整洁。

后来,我逐渐长大,爸爸就在大床上安装了一个单人床,我睡在上面,有点“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不过,由于房间举架的原因,我在上床不能直立。这也练就了我早晨起来,闭着眼睛坐在床上,穿衣叠被的本领。

其次,便是我们家的折叠桌。圆圆的木桌,是父母那个年代的木匠纯手工打造的。用的久了,桌子表面如同包浆一般呈现出温润岁月冲刷后的暗黄色,其上的纹路弯曲盘旋,像一朵工笔素描的菊。

平常吃饭的时候,妈妈在桌子上面仔细垫好一层报纸或是我演算用过的草纸。我学习做题时,也会在桌子上面认真铺好一块厚实的白帆布。

酸甜苦辣、冷热干湿、厚重轻薄,它陪伴在我们身边,默默无言的承载了许多回忆。

春夏的时候,我坐在床上看窗外一格一格的天空。

樱绯色的、浅碧色的、澄蓝色的、铅灰色的、藏青色的,梦幻又多彩。

我还能看见两颗树,枝叶繁盛,生机盎然,它们彼此依偎,它们彼此守护,它们是这个街道的守护者,在我还没出生时,它们就已经在这里扎根生活了。

我常常在看着它们的时候会走神,想它们都经历了什么样的岁月,都走过什么样的春夏秋冬。

有段时间,我在吃饭的时候也会这样看着窗外走神。妈妈,便常常催我好好吃饭,既是为我的健康着想也是因为饭菜凉了可是不会给我重热的。

我们家做饭用煤球炉子,先在当街把它烧起来。刚刚燃烧的时候,火焰不稳定燃烧也不充分,会产生浓烈难闻的烟气,呛得人喘不过气来。而在此之前,妈妈会让我看好风向跑去街坊邻居家告诉并帮助他们暂时关窗关门。等到煤完全燃烧起来,妈妈会把炉子提到自家的小院子里。

用煤球炉子烧菜做饭真好吃啊,那是煤气天然气电磁炉所无法达到的滋味。

清甜的绿豆粥,不急不躁的熬着,火焰轻拢慢捻,水蒸气袅袅上升。出锅的时候,白米口感柔韧有咬劲,绿豆暴开流出一缕沙,碧莹莹的一碗,当真是好享受啊!

香糯的玉米,一定要裹着玉米叶子煮才够味。细细倾听,水咕噜咕噜的声音,气泡炸裂的轻微脆响,玉米粒喝饱水后打了嗝,懒洋洋的胀着肚皮。

妈妈说,煮好的玉米,一定要趁热分给邻居吃才香甜可口。

我和小伙伴们,头挨着头挤在巷尾大口大口的啃玉米越啃越香。

炎热的夏天,爸爸在房顶上安装了一个“土热水器”,那是一种黑色的内里涂有聚光材料的巨大袋子。太阳光充足的时候,它会吸收热能,通过热传递把水加热,这样我们就可以用热水洗澡了。

不过,它有两个缺点。一是,不能调节冷热,二是,要趁着太阳没下山时赶紧去洗,否则水温会降低,洗起来凉飕飕的,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

除此之外,它还是很完美的。

尤其,当我在院子里洗澡的时候,明透的天空是我的天然屏障,纯白的云朵悠然游走,偶尔会看见飞鸟的翅膀如同流星般划过,这些都是我天然屏障上的精彩纹理,灵动奇妙。

偶尔,会有一缕风把我温柔的包裹,让我在措手不及时打了个喷嚏。

和春夏相比,秋冬季节就有些难熬。

因为,我们家没有暖气,取暖主要靠火墙。火墙类似于火炕,只不过火炕是“躺”在地上的,而火墙是“站”在地上的。

两者,原理类似外貌略有不同。

不过,烧火墙一定要注意安全。尤其是要保证烟道的通畅和干燥。

烟道是保证煤燃烧产生的烟气,顺利从火墙流出再通过烟囱排到室外的结构。

如果,烟道不通畅,烟气会倒灌进室内,呛人不说,还有可能造成人窒息的危险。

另外,如果室内潮湿,烟道也会变得湿润。生火就好像是点燃一堆湿木柴,那画面光是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就很销魂了。

不过,一旦火墙烧好,把脚丫抵在上面,腾腾的暖意从脚心直达心底,感觉特别暖和舒心。

大雪纷飞的冬夜,妈妈会用与火墙相连的铁皮炉子,烤地瓜烤土豆给我吃。

事先煮好的地瓜土豆,放在铁皮炉子上,不用去刻意照看它们,你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当你,想起它们的时候,它们已然外焦里酥了。红黑色的地瓜皮,被迫不及待的手指急急拨去,软糯甜香的内里便裸露出来,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一大口吞下去又甜又烫的让人咋舌不已。

圆滚滚的土豆,要比地瓜低调含蓄很多。如同流沙般的质感,弥漫开土地特有的芬芳气息,越是咀嚼越是香甜。

最香醇的记忆,便是有一次,父母外出办事留我一人看家。

家里没有热的食物,为了能吃到热乎乎的饭。我便在一个镀瓷的小铁盆里装上牛奶,并且在小铁盆上用一双筷子分开放好,再把一块面包架在筷子上面。最后,把它们一起放在铁皮炉子上。

一直等到细白的牛奶浮起了一片纤薄清透的奶皮,面包也涨起了层层润润的酥边,热牛奶配面包的吃食就热热闹闹的“出炉”了。

后来,在我们所生活的区域附近。开始兴建高楼大厦和购物娱乐广场,我们便如同一座孤岛般,被外面的“水泥森林”所包围直到最后的消散殆尽。

很多时候,我从外面的繁华似锦走到里面的简陋没落,那一种来往穿梭于不同世界的强烈反差。

似乎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真实感。

外面的世界,如同玻璃水晶球里的宫殿有着糖果般甜腻的味道。

里面的世界,更像是真实的日常生活散发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踏实味道。

我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了我的青葱懵懂岁月,很平淡却并不乏味。

那样的生活,并没有刻意教过我什么大道理,却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条斯理的让我学会爱惜物品,爱惜自己。

在能力范围之内,利用有限的资源让自己活的好一点,比如吃的好点,穿的暖点,然后努力让自己住的更舒适些。

我想这便是父母口中的生活,细水长流平淡是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