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琢磨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作为讲师,必须用心体会这两者的异同。
01 逐字稿的意义和尴尬
社群时代,很多培训或者分享通过网络完成。
于是,很多人都会提前写一份逐字稿,讲的时候,对着它念。甚至有时候,一边讲,一边发文字。
当然,逐字稿有好处。
一是方便审核。很多社群会要求提前确认逐字稿。
二是讲的时候不容易出错或卡壳
三是帮助你梳理思路。只有写出来,才说明你真正想清楚了。
所以我认为,大部分时候,应该准备逐字稿。
然而,如果逐字稿使用不当,会很尴尬,为什么呢?
最常见的,是“念稿子”的听感。
还有,完全用书面用语写稿,读出来,感觉会很奇怪。
02 解析尴尬背后的原理
之所以尴尬,主要是“说”和“写”,其实有很大不同。
第一种区别在于——形式不同。
“说”,是要口语化、接地气,听起来会很容易理解。
“写”,可以书面化,有正式感,读起来也不会困难。
比较一下这两句:
📌用餐时,尽量不要发言,否则会对健康有影响。(读出来试试)
📌吃饭少说话,不然对身体不好。
体会到了区别吧?作为讲师,用哪个?很明显了。
第二种区别在于,符号不同。
举个例子,在我的课程讲稿中,有这样一句话:
“《见识》这本书的作者吴军,以前是谷歌的高管,现在在硅谷做投资人。”
如果写文章,我会这样写——
“《见识》作者吴军,前谷歌高管,现硅谷投资人。”
(读一读试试,有没有别扭?)
他们的区别在哪呢?
符号。
书名号,一眼就知道这是本书。而如果讲课,没有书名号的帮助,你就得加上”这本书“几个字,否则听众反应不过来。
时间符号”前“、”现“,在书面语中很容易看明白,但说出来,听众可能要愣一下,虽然也能理解,但是大脑会卡一下,不流畅。
而关于”谷歌的高管“,这个细节区别在哪?
书面写,为了简洁,去掉”的“字;
讲稿中,为了读起来顺畅,保留“的”字。
你试着快速念一下“谷歌高管”,再念“谷歌的高管”,就明白了。
03 解决方案
【1】写逐字稿尽量口语化;减少书面词、专业术语。
即便需要出现术语,也要用大白话解释一下。
【2】要试读。
我写讲稿时,经常一边打字,一边读,从源头上就降低了不流畅的概率。
而写完后,更要自己试读一遍甚至多遍,并根据朗读效果修改。
【3】精心打磨。
修改到读下来都流畅了,再看看,哪些地方能“翻译”。
也就是说,把表达不接地气的部分,“翻译”成大白话。
04 总结
同样使用文字,在不同场景中,有不同用法。
对讲师来说尤其考验功夫,需要你对文字有一定的驾驭。
当然,话说回来,不论讲课还是写作,内核相同,都需要以下几项核心能力:
清晰的逻辑 + 独立思考 + 表达能力。
这属于表达层面。
而今天说的主题,则属于内容呈现层面。
从讲师进化的路径来看,当然是先培养好核心能力,再进一步打磨呈现能力。
————
所以你看,做讲师有这么多道道,是不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