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洞苗寨位于离贵州省安顺市76公里的紫云格凸河畔。“格凸”一词为苗语,意译为“圣地”。
经国家旅游局考证,是中国乃至全亚洲的“最后洞穴部落”,现在还有21户人家住在洞里。
这里距离贵阳市161公里,“中洞”苗寨就生活在神秘的中洞。
洞内人们自己纺纱织布,推磨碾谷,每周到15公里外的集市买些油、盐等生活用品,其余的日子在家种田、放牛或养猪。
风景区包括大穿洞景区、大河景区、小穿洞景区、妖岩景区及多处独立景点。
共有特级、一级景观5个,二级景观11个,三级景观14个。
其景区由峰林、峰丛、天生桥、穿洞、地下河流、峡谷等组合而成,是世界少有的喀斯特自然与文化公园。
自从一位叫王东灵的河南姑娘前来支教,中洞苗寨就出名了,中洞苗寨位于格凸河畔。
它包括世界一绝和亚洲一绝:有举世无双的燕子洞、有世界最高的古河道遗迹——穿上洞和盲谷、有世界罕见的绝技——蜘蛛人徒手攀岩、有世界最深的竖井——响水洞、有世界第二大洞厅——苗厅等等。
从紫云县城驱车约40公里,沿青山对峙的峡谷逆格凸河而上,就到了伏流出口处的小穿洞,格凸河水又重见天日,流向水电站。在伏流出口上方有上、中、下三个溶洞,洞中苗寨就在高高的中洞。
要到达中洞苗寨必须爬山穿过下洞,这是一个布满化石的洞厅,从洞中残遗的地基来看,似曾作过穴居人的村落。
沿着因地表塌陷而乱石堆积出的陡坡向上攀登,仿佛置身于人类文明进程的时间隧道。
两个多小时后,穿过葱郁的竹林,一个高50米、宽115米的巨大洞穹出现在眼前,据说深有215米。
一眼望去,洞口三间无顶的砖砌房间和一个小操场、篮球架、升起的国旗,那是洞中学校。
靠近洞口散布着几十座同样没有屋顶的干栏式木柱竹楼,像舞台布景,人们就在这舞台上天天演绎着真实的“山顶洞人”古朴生活。
球场边如金蟾的钟乳石承接着洞顶终年不断滴下的甘泉汇成一池,供给着人畜的基本饮水。
在洞口外,只听里面读书、说话、鸡鸣猪叫和锅碗瓢盆一片嗡嗡交响,犹如在播放一曲远古的歌谣。
进入洞中,回声消失,各种声音清晰可辨。据说,这一声学现象与洞顶密布的溶蚀“漩涡”有关。
洞中住着王、吴、梁、罗四姓苗族,屋与屋之间只简单地用竹篱相隔,意想不到的是家家还有门牌号码。
洞中人大都穿自己织布做的衣服,妇女的服饰只有简洁的两道花边。虽然生活很艰苦。
然而,走进洞中人家,热情好客的苗家人就会送上自酿的包谷酒,按风俗,如果你喝得“乒当”躺倒,主人就备觉脸上有光。
一生难遇此情此景,醉卧洞中又何妨?喝过酒后,在他们家里便可自由出入,四处逛悠,看他们推磨碾谷、纺纱织布、养鸡养鸭养猪养蜂养鸟、拉风箱烧饭,领略真实无伪的洞中日常生活。
在中洞接近洞底的地方,有一所远近闻名的“中洞小学”。每日书声瑯瑯,使洞厅里显得生机无限。
球场边有一个高约三米的蛙形钟乳石,尤如张着大口的青蛙,接着从洞顶雨丝般下来的泉水。
泉水顺着小竹槽流入小水池里,这水清冽爽口,足够洞里人畜饮用。
走进中洞小学,大山里的苗家孩子们正在接受教育,外来的志愿者老师和短期在这里支教的大学生们正在教他们识字、算数,汉语、英语一样不少的同时,来自贵州民族学院的苗族大学生们没有忘记自身的民族使命。
教完苗文就教苗歌,跳了板凳迎宾舞继续跳芦笙团圆舞,小家伙们学得很带劲,和外来人打招呼时胆子比他们的父母还大。
聊起在洞中生活的历史,老人说,“部落”是解放初为躲土匪逃进来的人家,后来太平了,当地政府曾劝洞中居民搬出去,但他们还是觉得洞中好,冬暖夏凉。
洞里的媳妇多是洞外按照周代的“纳采、问名、纳吉、请期、迎亲”六礼从外村接来的、也有洞内相互通婚的。洞中人过逝,有鬼师,唱着《我从东方来》的苗族古歌送他东去回家。
(本文承蒙相关专家、学者友情支持。未经作者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