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什么
迪士尼的策略
迪尔茨(NLP大师)认为迪士尼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的策略是“将创作过程切割”,分割成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三个阶段,给每个关键部分一个单独的空间。
全然地投入到自己的梦想中,现实层面的收获如钱权名利,都会像副产品一样自然而然涌来。而如果试图把它们变成主要目标,会感觉通向更大存在的通道被卡住了。
最重要的一环是“梦想家”这一角色。如果我们的梦想真正能与更大的存在相连,便会产生匪夷所思的动力,创造力也因此而生。精髓就是在梦想的阶段,把批评的声音彻底拿开。
你在,我才会流动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你稳定地存在着,我也持续地流动着。我内在世界流动的持续性,和外部世界的你存在的稳定性,是一种强烈的呼应。
我的内在水流的流动,需要一个外在客体的稳定存在。因为内在的水流既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毁灭力的根源,我们会担心生命力水流的流动,会带来对外部世界的摧毁。
依恋和臣服是人类的一个根本需求,只有当臣服发生,我们才能放松下来。
创造力都发生在被容之物也就是生命力的流动上,被容之物敢酣畅流动时都是因为有一个更大的容器提供了一个空间。如果希望人有更高的创造力,就需要提供可以依恋的安全空间。
内在的批评者
创造力取决于感受流动的空间,有外在空间,也有内在空间。内在空间和外在空间是有正相关的,所以最初外在空间的一些基本品质就无比重要。
在原生家庭这个原初外在空间,如果我们的感受是被容纳的,我们就有了创造力的基础;如果是被攻击的,就容易顺从,就会内化一个“内在的批评者”,总是去压制我们的感觉,也就是超我压制本我。
当一个人展开想象,让自己的生命力水流流动时,批评就是攻击,就像是要去切断这股水流。听话是在远离自己的感觉,甚至是对生命力之流的攻击和切断。
作为成年人,如果想让自己恢复创造力,就需要聆听自己的感觉,并试着持续地表达和追求它们,让感觉的流动形成一种持续的存在。找到这种感觉,才知道什么是活着,什么是做自己。
创造和扩容
我们的内在生命力,需要借助我们所创造的外在之物去修炼。如果想有一个很大的心理空间,需要通过创造外在现实之物去拓宽,也就是“扩容”。当生命指向成长时,我们的一生必然是不断扩容的过程。
只有真正达成的成就才能拓宽你的空间,想象中的世界大小不能起到这个作用。你的心理空间有多大,需要现实作为去检验,也需要现实成就去扩容。
太多人不敢去做事不敢去爱人,不敢去创造不敢生出渴望,几乎都是因为担心自己会失败,为了避免受挫后的羞耻感。
心理扩容的最佳时期是孩童时,因为年龄越小,达成夸张目标所需要的现实资源越少。成年人如果想扩容,最好的方式是去创造你真心想创造的事物。
感受
1、想到了《六顶思考帽》,与“将创作过程切割”异曲同工。均属于将自己当前所处的状态(如思考创意)视为唯一状态;然后全力开脑洞,当切换到下一状态时,如该创意的优势,那就只谈优势;再往下是谈弊端时,则只谈弊端……此间就事论事,没有批判与攻击。
只不过《六顶思考帽》将整个过程分解的更为细致,而“将创作过程切割”更为强调的是“梦想家”阶段,也就是六顶思考帽中的绿色,在于创新与新想法的阶段。
2、依恋与臣服,我理解为依恋与接受,因为接受是自愿,而臣服是被动。
3、习得性无助,让我想到了杂技团大象的故事。因为从小被困于木桩边,曾尝试挣脱却以失败告终;当它长大已有足够力量的时候却已不会再有挣脱的念头,既便被火烧死。反观自己,是否也有这种情况出现呢?曾经什么经历造就了自己容易生出“畏难”的情绪,于是想放弃,以为这样就不累了,可真的不累吗?只有自己知道。
4、因为“全能自恋”,所求不成就产生了羞耻感,因为羞耻感,想要做却又不敢行动,所以要为这种羞耻感创造扩容的空间,才能有敢于行动的勇气。如果说因为羞耻不敢当众说话;不敢追求心中所动之人;不敢拒绝;不敢走出舒适圈……那么,也只能在某个触发点上后悔自怜。
总结
1、套用一句广告语:“没有我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脑洞大开有天赋,亦有知识累积后的理解与创新,所以,没天赋的自己还是多学习、多积累、多成长吧!
2、流动的世界是相互的,就像吸引力法则,我真心想要,并为此付出努力,于是心愿得偿,如果被动则不会事成。所以,心之所往,天必佑之,拿出诚意付出努力,不管是对事还是对人。
3、“习得性无助”造就的“畏难”,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接受自己这样的情绪,然后再以行动改变这样的想法,彻底破除这种魔咒。
4、慢慢扩大自己的容量,就像老师说的一样,需要自我成长,正像现在利用沙盘成长,因为“全能自恋”造就的自卑与羞耻感彻底的制约着我,不敢敝开心门接受别人的帮助,不敢主动爱也不想接受爱。这有一段很长的路,但我心中始终有个信念:我一定会越来越好!
“迪士尼的策略”练习:
如果有一个人要接受训练,会选一块空旷的空间,然后拿四张纸巾,放在地上,并且纸巾之间都有大约一步远的距离。
第一张纸巾放在学员一开始站的位置上,这叫“后设位置”,而在对面一步远的距离上,左中右分别放一张纸巾,代表着“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接下来的操作步骤是这样:
1. 在后设位置,让学员闭上眼睛,感受身体,然后张开双臂说,我是敞开、专注和放松的;
2. 问学员,你这个练习具体想处理什么梦想或计划;
3. 进入梦想家的位置,让学员充分表达他的梦想,并询问他有什么体验;然后,回到后设位置,澄清一些问题;
4. 进入现实主义者的位置,让学员制定实现梦想的计划;和刚才一样,再回到后设位置,澄清一些问题;
5. 进入批评家的位置,让学员从多方面去发现梦想和计划的不足;然后还是一样,回到后设位置,澄清一些问题;
6. 让学员绕着“梦想家”、“现实主义者”、“批评家”和“后设位置”这个圆圈多走几圈,看看还会有什么感受和体验自动浮现出来。
阅读延伸: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20世纪60年代,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经过动物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理论模型。简单而言,就是动物在先前的经历中,习得了“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感觉,因此,当它们终于置身于可以自主的新环境中时,也会放弃尝试。
表现在人身上,往往是当一个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付出多次努力,却反复失败,形成了“行为与结果无关”的信念,可能就会将这一无助的感觉过度泛化到新的情境中,甚至包括那些其实原本可以控制的情境。比如,你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孤独中,你就会渐渐认为孤独才是人生的真相,从而更加放弃与他人交流。习得性无助很容易导致抑郁。
2018.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