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夏天,看到街上有小颗的绿葡萄出售,便会忍不住买几串。
小时候我家的院子里,有一个大大的葡萄架。每年入夏后,葡萄架上就垂满了一串串的绿葡萄。
那时我和妹妹年纪尚小,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搬个小板凳在葡萄架下转悠。我们仰着脑袋看到葡萄串上哪颗葡萄由绿转成淡淡的浅黄色,就踩着小板凳把它摘下,也不洗,直接丢进嘴里。
那滋味儿,甜丝丝的伴着一缕若有若无的清香,落到肚里就化成美滋滋的感觉,妙极了。
几十年过去,那样的滋味还常常萦绕在心头。每逢遇到这样的葡萄,吃下一颗,滋味虽只能仿似从前,心里还是会冒出幸福的感觉。
是的,是幸福的感觉。
每当在微小的事物里感受到幸福,就会让我觉得自己离幸福又更近了一步。
英国作家毛姆曾在1952年的日记中写道:“未来最奢侈的,将是能对广告说:'我足够了'的免疫力。”
1952年,广告还不似当今如此盛行,他已窥见,人性贪痴的一面。
我们总是这样,在没有一个苹果的时候,会想要得到一个苹果。当有了一个苹果的时候,看到有更好的苹果出现或是看到别人有了更多的苹果,就会马上去追逐更多的苹果。
我们在早上匆匆忙忙出门,晚上疲惫不堪回来,已经握在手中的那只苹果,已经无暇去好好品尝它的滋味了。
如果不能好好品尝生活这只“苹果”,那生活的意义又是为何呢?
听过很多人说,“等我怎么样怎么样了,再怎么样怎么样……”
不会的,永远等不到。即便是有一天达到怎么样怎么样了,他们也不会怎么样怎么样。
因为,还有更好的更多的“苹果”在等着他们去获取呢……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的最后一课里提到:“人在平时是想不到死的,好像可以千年万年活下去。这种心理状态,就像佛家说的'贪、嗔、痴'——'嗔'就是老怪人家,老是责怒;'贪'就是要这又要那;一天到晚的行为,叫'痴'。总之,老是想占有身外之物,买房买地买首饰,买来了,就是'我的',自己用完还要传给儿孙。放眼去看芸芸众生,不例外的想赚钱,想购物。富贵如皇家,若他们看得起你,跟你聊天,也会诉苦。所以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要明白,人是要死的。”
“生活,只是死前的一段过程。奉劝诸位: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你到乡村,风在吹,水在流,那是快乐。”
他又说,“生活像什么呢?像上街去买鞋,两双同价的鞋,智者选了好看的,愚者选了难看的。生活像什么呢?傍晚上酒吧,智者选了美味的酒,愚者买了烂酒,还喝醉了。所以快乐来自智慧,又滋养了智慧。”
木心真是好玩啊,又幽默。生活是什么样子,真只是各自的选择,你选一双好看的鞋,还是选一双难看的鞋。反正都一样的价格,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天二十四小时,有人活得开开心心,有人过得苦大仇深;有人在苦难里开出花来,有人睡在玉枕上做噩梦……
幸福,是自心的一种感觉。唯知足,才能更接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