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贴子,标题是“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回乡过年了?”
一个高赞回答引来大家共鸣,答主以团年饭为例,长期在农村生活的父母年年坚守传统,不管吃年夜饭的人数,一定要做在春节前囤一大堆食材,特别是肉类;一定要做一大桌子菜,一方面讨到了“年年有余”的彩头,另一方面,一大桌子丰盛的菜肴可以引起邻居和朋友圈的赞叹。
而从城市返乡的答主认为年夜饭的人数已经不是像从前那样十几二十个了,一家就五六七个人,按照需求做好合适的量就好了,另一方面,即使在村庄,附近的商店也能满足零食增加的食材需求;另外,年夜饭主要以团聚为主,菜肴的丰富程度,满足自家人需求即可,“就算在朋友圈,别人也不会拿个纸笔点评你家的菜有几个好的几个不好的”。因此他非常反对年夜饭和年货过度奢华和丰盛,然而年年都反对无效,还要在饭后洗很多碗后,他返乡过年的意愿越来越淡,甚至带着愤怒过年。
当我们在城市忙碌时,特别是夜深人静的还在大楼里熬夜加班,变成大楼里唯一一盏微弱的亮灯时;特别是熬夜加班后第二天早起赶车出差,一身疲惫的自己又再次涌入地铁的人海里;特别是赶工三天的稿件被上司无情打回,刚刚为了犒劳自己点的外卖大餐又因大雨延时的时候,我们好想回家,回到故乡,回到那个六点起、八点睡,不加班,不挤地铁,不无效内卷的地方。
然而当我们真正回去的时候,却发现走过乡间的小路,留下的是从村口传到村尾的闲言碎语,不乏一些攀比和流言。这个时候我们又发现故乡也不是那么单纯,还不如回到拥挤的城市,至少我们还可以用自己的事业和一技之长发光发亮,不需在流言中自证…
也许故乡和他乡之间的地带,就是理想的地区,那里有可以发挥特长的工作,但是存在着良性竞争;那里也有人情世故,但不会以此作为评定生活和事业的主要因素。
那么,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中间地带,去安放现在年轻人追逐的理想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