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完整整看下来的第一本关于社会学的书---《娱乐至死》,那本讲大众心理的《乌合之众》断断续续地,一直都没有看完。这类书籍真的是,刚开始读的时候想融入进去太难了,它不像小说或散文那样,平白直叙滴就可以依靠情节来吸引读者。一开始是有点儿枯燥或者说是晦涩,但是慢慢读进去了,接受了它的风格,就会觉得比小说情节有营养的多,至少它讲的是社会,说的是社会现象,能够让你认识和了解到社会不止于表面的东西。
简而言之,《娱乐至死》讲的就是从印刷术,到广播,再到电视的出现,娱乐业的不断发展,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导向性影响,从宏观上讲是不断变革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从微观上来说是不断影响着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从标题就可以看得出来,作者是持着批判态度的。
1.媒介
媒介的含义很简单。它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易于理解,是一种象征意义,具有一种暗示的作用。
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电视电影是一种媒介,书籍报纸是一种媒介。突然想起来蒋方舟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不读书,那么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何而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一直没有读书,我的这种对于世界的认识或者对生活的态度是从哪里得到的,一是会从父母身上学来的;二是从电视节目、电影情节中学到的;三是会受到交往到的朋友的影响。父母暂且不说,单是受到电视电影或者身边朋友的影响,你觉得靠谱吗!一个人看的东西是垃圾,那么他的思想便是“垃圾”;一个人吃的东西是垃圾,那么他的身体便是“垃圾”。
2.娱乐业
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电视电影的广泛普及,导致人们的生活娱乐化,一切价值观均向娱乐看齐。电视,再如现在的手机,它们生产了大量无关的信息,如海洋一般,但却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在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新闻都是不起作用的,至多是为我们提供一点儿谈资,他怎么怎么地了,那儿又怎么怎么了,却不能引导我们采取有益的行动。自从有了这些个娱乐产业催生的节目或者软件,人们越来越不接受世界表面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去相信节目中表现出来的对世界的理解,甚至是去相信照相机里的自己。
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电视为我们展示出来的都是具有娱乐性的内容,但问题还不在于这个,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电视新闻节目提供给观众的是娱乐而不是信息,我们不仅被剥夺了真实的信息,而且我们还在逐渐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只会变得越来越无知。
3.现在
历史的消失或者文化的消逝根本不需要多么残酷的手段,温和的现代技术通过为民众提供一种瞬间快乐和安慰疗法,能够同样有效地让历史销声匿迹,也许还会更持久,并且不会遭到反对。只需要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充斥着各类夺目绚烂的娱乐节目和新闻。
现在的互联网社会,该怎么理解呢。它提供了便利,加快了交流,解除了无聊。但同样使人丧志,时间被切割成碎片化,它在不知不觉中溜走。几十岁的成年人都难以抵挡互联网的诱惑,何况那些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孩子呢,他们的价值观在受着怎样的影响!好比如今的“抖音”,一切流于表面,但又被表面所征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抖音全是痴情曲,现实尽是负心人呐。用任何东西来标榜自己,本身就是虚伪的。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