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文物说党史(098)】袁隆平一生都在做水稻杂交,还有别的办法获得优良种子吗?看这!
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的“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返回舱: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要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出满足全国人口需要的食物,必须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农业科技的重点,是培养出优良的种子!
今年5月份不幸去世的袁隆平先生,就是一辈子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的科学家。他数十年如一日,辛辛苦苦做水稻杂交实验,研制出更多的丰产水稻,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那么,要想获得作物良种,还有别的方法吗?
有的,航天育种就是。
航天育种,又叫农业空间诱变育种或太空育种,是指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将农作物种子带到200—400公里的太空环境,利用太空特殊环境【空间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因素】对农作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
一
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及美国的科学家开始将植物种子搭载卫星上天,在返回地面的种子中发现其染色体畸变频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将番茄种子送上太空,在地面试验中也获得了变异的番茄,种子后代无毒,可以食用。
1996年至1999年,俄罗斯等国在“和平号”空间站成功种植小麦、白菜和油菜等植物。
目前国外根据载人航天的需要,搭载的植物种子主要用于分析空间环境对于宇航员的安全性,探索空间条件下植物生长发育规律,以改善空间人类生存的小环境,其目的在于要使宇宙飞船最终成为“会飞的农场”,最终解决宇航员的食品自给问题。——这就比较科幻了。
不过迄今为止,国外尚未见到有关专门利用航天诱变进行农作物育种的研究报道。
二
1987年8月5日,随着我国第九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水稻和青椒等一批农作物种子被送向了遥遥天际,这是我国农作物种子的首次太空之旅。
当时搭载作物种子的目的,并不是想育种,只是想看看空间环境对植物遗传性是否有影响。
科学家们在实验中无意发现,上过天的种子中发生了一些意外的遗传变异,于是开始考虑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农作物航天育种。
自1987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和高空气球先后进行了21次农作物种子等生物材料的空间搭载试验,共涉及70多种植物的1000多个品种。
经过多年的地面种植筛选,已育成60多个农作物优异新品系并进入省级以上品种区域试验,其中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新品种或新组合25个,包括水稻15个、小麦4个、番茄、青椒和芝麻各2个,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的罕见突变材料。
目前我国的航天育种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
2006年9月9日,国防科工委组织实施的、我国自行研制的“实践八号”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
——这是我国第一颗专门服务于农业科技、应用于航天育种的卫星。
这个卫星在轨运行15天后,在四川遂宁回收,留轨舱进行3天留轨试验。
卫星上装载粮、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类约215公斤、2000余份农作物种子和微生物等材料,用于进行空间环境下的诱变飞行试验。共包括了152个物种,其中植物133种、微生物16种、动物3种。
卫星还装载多项空间环境探测装置,用于探测空间环境辐射、微重力和地磁场等环境要素,开展空间环境要素诱变育种的对比研究。
笔者不是相关专业的人员,除了觉得好高端,说不出各所以然来。
——不知小伙伴们有没有见到过、吃到过太空育种的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