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通常会被困在自己假想的一个枷锁里。
无疑这是一期现象级的综艺节目,看节目的目的不再纯粹,多少都会对自己有所启迪,为什么要拼,怎么才会获得机会,舞台效果是如何呈现才能完美,如何拍摄和构景等等各种乱七八糟。相信《乘风破浪的大叔们》一定也在筹备中,但是中年男子搞这类节目吧,我觉得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空气中有一股油腻的味道,除非大家都互相端着。
好多年都没有看综艺了,创业以来时间总是排满。本来吧,我也觉得我也不该看,但是看了一点觉得还挺有意思。就是这样,不看好像是为了刻意,那刻意又是给谁看呢。
年龄是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无论在什么年纪,仍在努力出彩的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用户基数是决胜的关键点,所有的事物,自己不用不代表别人不用,一个节目也是。不然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纷繁杂乱的节目或者App会持续不断地出现。用户基数足够大,就有可能从中获得想要的收益,只要是站着挣钱,不违背道德,借助庞大的消费基数并不为过。
First sight很重要,长相是决定有没有动力让你看下去和听下去,但是如果长得不出众,但是一开口就能把人镇住,是另一种本事。
其实我没搞清他们是怎么分组的,我只是看了几集纯享版的,一开始觉得好看的是那集《大碗宽面》。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个别已经差不多和自己妈妈同龄的“姐姐”们太拼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拼劲。她们应该是很享受当下的舞台,在一群默默无闻的工作者的衬托下,他们努力排练之后便可闪亮登场,这一点对明星来说,无疑是幸福的。想从幕后走到台前,有些人用了几年,有些人用了几十年,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
这一代的明星可能还可以用钱砸出来,上一代的明星可能就得凭借自己的软硬实力了。但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没有人气的阶段,对于娱乐从业者来说,内心应该是痛苦和挣扎了。从众星捧月到孤立无援,人最怕的不是没有高光过,而是高光之后让你又变成了普通人。
那么实力和背景之间,哪个是决定性的要素,有实力不一定能成功,但要维持成功肯定需要实力,一个充分非必要条件。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在不同的年龄或身份阶段的赛道上努力奔跑。
那天花了一晚上,做了一期在他乡14年的视频总结,发现人成年后大概有几个阶段在和人比拼,学生时代、初入职场、结婚前后、有娃前后、娃在学龄前、事业中期、娃进入义务制教学阶段……只能总结到这,往后的还没切实经历过,也不能凭空妄想。不要试图以为很容易走进一个朋友的内心,都走进社会了,魑魅魍魉的人多的去了,想要活得好,谁都不可能简单。
不同的阶段,身边会围绕着不同的朋友,于是参照物一直在换。有些人一直保持优势,有些人的会厚积薄发,有人安于现状,有人就此沉沦。物欲横流的确会动摇规划好的梦想,但如果只是做一只鸵鸟,等到花甲之年再回头,会否更加后悔。
陈寅恪讲过一句话,这个道德变换的时代,有一种人叫“巧人”’,有一种叫“拙人”。“巧人”是享受了新规则的权利,用新规则的权利避开了旧规则的义务,用旧规则的权利避开了新规则的义务。“拙人”就是老实人,承担了双重义务。不同的类型,必然在这个社会上共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不确定。
当一切都向钱看齐的时候,没有多少人愿意静下来思考理想和初心了,无非就是在看破红尘或咬牙切齿中继续得过且过。有了下一代之后,就开始往下一代做寄托,这大概是人类最常使用的安慰剂吧。
这些年我花了无数个失眠的夜来想未来在哪,时而踌躇满志,时而焦虑彷徨。大概也没有多少成年人真正无忧无虑,或许生活本真便是如此。
亦或许多数人终究没有逃出《一代宗师》里的那句话,“人活在世上,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