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是一个人最大的孤独

洁妹妹


前几天看到有一个话题:“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失去倾诉欲。”

越想越觉得有道理,随着年龄渐长,我慢慢发现,身边的人都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圈子,我们开始担心,自己的喋喋不休惹人厌烦。自己的絮絮叨叨招人不悦。

所以到后来,也就越来越不乐意去表达了。

ONE

有时候我们将情绪倾诉给手机。

走路的时候戴着耳机,坐车的时候刷刷抖音,将自己与整个世界完全隔离。

朋友圈也不怎么更新了,点开头像,不是孤零零的仅三天可见,就是零零星星的状态,才刷一屏就见了底。

偶尔打开聊天框,想找个朋友聊聊近况,看到对方没有及时回复,内心戏就开始了,担心打扰到对方,往往没聊几句就匆匆收了尾。

就这样,太多的情绪无处倾诉,更多的趣事无可分享。更多时候,一个人、一部手机,串成了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

我们失去了倾诉欲,也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

TWO

前阵子朋友跟我讲了一个故事,说自己有一次跟同学一块出去玩,本来想着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了,可以像以前一样躺在床上聊个通宵。

结果她说了好一会儿,却发现人家根本不想搭理她,不是拿起手机跟朋友视频,就是“嗯嗯啊啊”地附和几句。

她跟对方说,自己的生活太辛苦了,结果人家来了句“或者本来就够辛苦了”。

她跟对方说起前阵子加班不能按时吃饭,差点就胃出血了,对方看似关心,实则敷衍地说:“你赚钱多啊,想赚钱就得多干活啊。”

他觉得难过极了,好像是自己敞开心扉,邀请对方加入,结果却被从头到脚泼了一盆冷水,心当时就冷了下来。

得不到回应和共鸣的倾诉,比憋在心里还难受。时间一长,自然就越来越不想多说话了。

THREE

我曾经看过一项心理学研究,研究中说:“一个人说的话假如有90%以上是废话,这个人就容易感到快乐,假若废话不足50%,这个人就不容易体验到快乐的感觉。”

前者表现为娓娓而谈、喜笑颜开。后者表现为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这些废话,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

我不想成为一个失去倾诉欲的成熟大人。

所以我会在表达倾诉欲的过程中,区分倾诉的对象,跟与我们感同身受的人谈天说地,跟与我们背道而驰的人保持静默。

这样一来,我不用担心自己会打扰对方,还能让自己和对方在一次次交流中拉近距离。

就像扎西拉姆在《当你途经我的盛放》里写过的一样:“有缘的人会看到,懂的人会懂。”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很需要关怀,也都需要倾诉,我们都在找那个懂的人。

                        〈 完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