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上动“手术”——神奇的CRISPR - Cas9 技术(中)

DNA上动“手术”——神奇的CRISPR - Cas9 技术(上)
六、《解码者》——詹妮弗・杜德纳传记
七、学习运用 CRISPR - Cas9 系统
八、让基因剪刀修改人类细胞基因
DNA上动“手术”——神奇的CRISPR - Cas9 技术(下)


六、《解码者》——詹妮弗・杜德纳传记

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以跨越科学与人文的独特视角,将天才人物的创新历程转化为极具感染力的叙事记载。其作品既是对人类创造力的礼赞,也有对技术伦理的深刻叩问。

《解码者:詹妮弗・杜德纳、基因编辑与人类未来》(The Code Breaker:Jennifer Doudna, Gene Editing, and the Future of the Human Race)是沃尔特·艾萨克森对发现 CRISPR - Cas 系统的人物传记,或者更贴切地,应称是开创 CRISPR 领域的英雄传。

在这部著作中,他不仅详述杜德纳等先锋们在实验室中的突破历程,更深入探讨基因编辑技术将对人类未来产生的正负影响,以及对道德伦理的考量权衡。并通过记录杜德纳与他人在 CRISPR 领域突破时和应用中的各种竞争和合作,使读者得以窥见这些顶尖人物,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应用幕后的激烈博弈和复杂人性。

该书被《自然》杂志评为 “21 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史著作”,且由王宇涵翻译,中信出版社于 2022 年出版了中文版。

七、学习运用 CRISPR - Cas9 系统

为了更“感性”地认识和理解 CRISPR - Cas9,我们不妨跟随沃尔特·艾萨克森步伐,走进实验室,拾起“基因剪刀”,进行一番实实在在操作,真真切切感受 CRISPR - Cas9 的魅力和神奇。

(以下根据《解码者》一书第45章“学习编辑”改写。此章内容清晰准确演示 CRISPR- Cas9 系统,在试管中和人类细胞内,如何发生作用和产生结果。)

撰写这本长长传记的某一天,沃尔特·艾萨克森觉得自己在 CRISPR 先锋们的世界里已浸润那么久,忽然想以自己的亲历方式,更深入地触摸这个领域——不再是作为记录者,而是作为参与者。

于是他打定主意:亲手学用 CRISPR - Cas9,实实在在地编辑 DNA,让那些曾在过往访谈里听过无数次的“基因剪刀”,真正在自己指尖下活动。

当然,他选择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杜德纳的实验室。

推开工作室门,上午阳光斜斜落在实验台上,那些随意堆叠的离心机、移液器和培养皿,像是还带着 2012 年夏天的温度——正是在同样凌乱的空间里,杜德纳团队第一次让 Cas9 在试管里“认对了”DNA。

他想在这里重走那些里程碑式的步骤:先复制杜德纳与沙尔庞捷 2012 年 6 月论文里的试管实验,再尝试张锋、丘奇和杜德纳在 2012 年底完成的人类细胞编辑。(张锋、丘奇,也是 CRISPR 领域的先锋和领军人物。)

为他引路的是嘉文·诺特。

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年轻博士后,留着修剪整齐的胡须,带着点笑意,轻松自然地叙述试管中即将出现的那些的秘密。

研究生时,他就铆足了劲要找一类特殊的 CRISPR 相关酶——它们不碰 DNA,专盯 RNA。他曾给杜德纳写过一封自荐信,字里行间全是“想在您这里实现这个目标”的执拗。那时杜德纳团队已在研究 Cas13 酶(Cas13 酶既切割双链的 RNA,附带也切割单链 RNA,可用于 RNA 编辑和 RNA 病毒检测。笔者注)。

诺特笑着说:“杜德纳关注这领域比我早得多。”可她还是让他以博士后身份加入。如今他不仅扛着实验室的常规研究,还是 DARPA 安全基因项目小组的一员。

进了实验区,艾萨克森穿上实验服,护目镜在鼻梁上压出浅浅的印子,往手套上喷酒精时,冰凉的液体顺着指缝渗进去,竟让他生出一种“此刻我也是这精密链条一环”的错觉。

诺特把他带到超净工作台前——塑料挡板后的通风系统轻轻嗡鸣,像在守护什么秘密。

正要动手时,杜德纳——她的白大褂下摆带着风——闯了进来。她的牛仔裤裤脚还沾了点草屑(后来才知道她早上遛了狗),黑短袖衬衫上 “IGI” (Innovative Genomics Institute,创新基因组学研究所)字样被大褂拉链磨得发白,却透着一股不必刻意的精致松弛。

她快速扫过每个学生(包括艾萨克森)的实验台,指尖在一个培养皿边缘顿了顿,就转身匆匆离开——她总这样,既得盯着试管里的细节,又得牵着研究所的全局。

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Doudna)

诺特给他的实验任务,是对付一段“不怀好意”的DNA——它带着能让细菌抵抗氨苄西林的基因。

“让 Cas9 带着向导 RNA,把这个基因切断。”诺特边调试剂边说,“我们现在用的 Cas9 酶,已被人工编入一段 DNA 内,实验室里会养细菌的人,就能批量造出来。”

见艾萨克森眉头微蹙,他接着补了句:“嫌麻烦?网上买更方便。IDT、Gene Copoeia 这些公司,85 美元能买 Cas9,95 美元能买能将之送入细胞内的试剂盒,跟网购一本书差不多。”后来,艾萨克森真去查了,IDT 官网上赫然写着“提供基因组编辑全套试剂”,语气轻松得像在说“我们卖的是铅笔”。

诺特从柜子里翻出个老式冷藏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小瓶子,冰袋正在底下慢慢融化。

“这盒子可有来头。”他转了转盒子,“马丁”两个字磨得发浅。那是前主人马丁·吉尼克的——2012年,正是吉尼克在实验室里,用这盒子装试剂,第一次在试管里证明 Cas9 能精准切割 DNA。“吉尼克去苏黎世创建新实验室时,把它留给了我。”诺特的语气里带着点继承家业的郑重。

(马丁·吉尼克,Martin Jinek,是2012年《科学》上发表——从而一举奠定诺贝尔化学奖项——那篇最重要论文的第一作者。见《下篇》尾部的参考文献3。笔者注)

艾萨克森握着盒子的边缘,冰气透过塑料渗到手心,忽然觉得自己握住的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段还在呼吸的科学史:吉尼克当年的操作,如今要在自己手里重演。

在诺特的指导下,他用移液器把试剂按比例混合。而置于温箱里的10分钟,焦虑感就像人们正等待一位尊贵客人那样。随之把成品加染料,诺特说:“这是给DNA‘上色’的,好让我们看清结束时它有没有被剪断。”电泳仪启动时发出轻微的嗡鸣,电流穿过凝胶,把送入的不同长度 DNA 分子推向不同的位置——这原理和杜德纳当年在论文里写的一模一样。打印机吐出图像时,诺特突然提高了声音:“看!教科书级的成功!”

艾萨克森盯着那些明暗条纹,忽然懂了:那些交错的纹路里藏着 CRISPR 最本真的脾气——你给对了向导 RNA,它就给你整整齐齐地切割目标 DNA。杜德纳和沙尔庞捷2012年在《科学》论文里附的图,大概也是这样的纹路,只是那时,它们正揭开隐藏在试管中生物学的大秘密。

离开实验室时,电梯里撞见了杜德纳的丈夫杰米·凯特。艾萨克森把图像递给他,凯特指着两栏底部模糊的条纹问:“那是什么?”多亏诺特提前“补课”,他答得干脆:“DNA。”过一会儿,凯特发了条推文,附了艾萨克森和诺特在实验台前的照片,配文:“沃尔特·艾萨克森通过了我的突击测验!”

诺特(右)正在向艾萨克森展示如何进行基因编辑

而艾萨克森坐在实验室外的长椅上,指尖还留着移液器的塑料凉意,屏幕上那句“通过了突击测验”让他笑了——他当然清楚,诺特才是那个让条纹乖乖显影的人。但那瞬间的错觉里藏着个朴素的真相:科学从不是孤军奋战,就像杜德纳的团队里,总有诺特这样的年轻人接过冷藏盒,也总有凯特这样的旁观者,用一句玩笑就把“突破”拉到烟火人间。

八、让基因剪刀修改人类细胞基因

下一个目标,是编辑人类细胞内的基因——重现张锋、丘奇和杜德纳在 2012 年底跨过的那道坎。

这次和艾萨克森组队的是珍妮弗·汉密尔顿。这位西雅图姑娘笑起来分外灿烂,眼睛却弯成月牙。

珍妮弗·汉密尔顿(Jennifer Hamilton)

说起改造作为传送工具的病毒时,她的指尖会无意识地敲着实验台,像在给基因编辑的节奏打拍子。她在纽约西奈山医学中心拿到微生物学博士,2016 年杜德纳给西奈山女性科学家小组做报告时,她作为学生陪在旁边。“那天听她讲 CRISPR 的未来,我突然觉得,这就是我想跟着走的人,”汉密尔顿回忆说。

杜德纳在伯克利筹建创新遗传学研究所时,特意把她招了进来。这个汇集了湾区顶尖研究者的机构,有个明确的目标:把 CRISPR 工具送进人类细胞,变成治病的药。“我擅长改造病毒,正好能用它们当‘快递’,把 CRISPR 送入细胞里,”汉密尔顿说。2020 年新冠疫情最紧急时,实验室急着找方法把 CRISPR 药物送进人体细胞,而她这手“改造病毒”的本事,突然成了最关键的一环。

动手前,汉密尔顿指着培养皿里的人类肾细胞说:“这可比试管里的 DNA 麻烦多了。”前一天和诺特编辑的 DNA ,约 2100 个碱基;而人类细胞里的基因组,有 32 亿个碱基对。“做实验像是在摊开的百科全书里,找到一个指定的单词,之后还要改对字母。”

当然,这里的难点不再是“切”,而在“进”。她调着细胞核转染仪的参数,“得让 Cas9 先穿过细胞表面的膜,再钻过细胞里面的核膜,然后在 32 亿个碱基对里,翻天覆地般地前后搜索,寻找那串目标 DNA,最后,还得劝说细胞‘愿意’接受送进模板的改动。”

艾萨克森想起张锋曾在访谈里说:“试管里的 DNA 是死的,人类细胞是活的——活的东西会反抗。”当电脉冲在培养皿上泛起微光,那些肾细胞在显微镜下慢慢舒展,他突然懂了:试管里的切割像是“命令”,细胞里的编辑则是“谈判”——你得“哄着”细胞膜开门,劝细胞核接纳工具,还要等 DNA 自己“愿意”修复。这哪是简单的技术升级,分明是从“控制”到“协作”的跨越。

实验的设计还藏着巧思:所用的人类细胞先前已被改造过,带着能发蓝光的基因。实验的一项,是用 Cas9 切断这基因,让它不再发光;而另一项,则是切断后,再给上一个“模板”,让细胞在发光基因中,改动三个碱基对——本发蓝光就会变成发绿光。

细胞核转染仪发出“嘀”的一声后,汉密尔顿摊摊手:“现在,我们得等细胞自己做决定了。”

看结果已是两天后,显微镜下的景象像场微型灯光秀:没有进行基因编辑的对照组,蓝光密密麻麻,像撒了把星星;只切割没给模板的那组,黑沉沉的一片;而既切割又给了模板的那组,绿光点在视野里慢悠悠地晃动——像星星换了颜色。

艾萨克森盯着那些绿光,突然觉得自己成了这场“谈判”的见证者,而真正促成交易的,是汉密尔顿那双调参数时稳得没一丝颤抖的手。

“不必为这些被改造的细胞担心——它们最终都混着氯漂白剂冲进了下水道。”但艾萨克森站在水槽前洗手时,指尖的消毒水味里,藏着一个更清晰的认知:基因编辑的技术门槛,早已不再“高深莫测”。一个大学生,或者一个掌握基础操作的研究者,只要能网购试剂、会用移液器,就能叩开这扇门。

看着水流把痕迹冲干净,他忽然想起杜德纳常说的一句话:“工具越锋利,越要想清楚该剪向哪里。”而他此刻最真切的感受是:当科学从实验室的“秘密”变成触手可及的“工具”,人类最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厉害的剪刀,而是更清醒的敬畏。

接:DNA上动“手术”——神奇的CRISPR - Cas9 技术(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个性化消息: 将用户的姓名存到一个变量中,并向该用户显示一条消息。显示的消息应非常简单,如“Hello ...
    她即我命阅读 3,284评论 0 5
  • 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快速、更精彩、更辉煌的成长,我将开始这段刻骨铭心的自我蜕变之旅!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天坚持阅...
    李薇帆阅读 1,919评论 0 3
  • 似乎最近一直都在路上,每次出来走的时候感受都会很不一样。 1、感恩一直遇到好心人,很幸运。在路上总是...
    时间里的花Lily阅读 1,355评论 0 1
  • 1、expected an indented block 冒号后面是要写上一定的内容的(新手容易遗忘这一点); 缩...
    庵下桃花仙阅读 517评论 0 1
  • 一、工具箱(多种工具共用一个快捷键的可同时按【Shift】加此快捷键选取)矩形、椭圆选框工具 【M】移动工具 【V...
    墨雅丫阅读 53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