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攀岩是为了什么?

上午攀岩场有个A同学问我:"乐乐老师,登顶有什么奖励吗?

我:"嗯?你希望有什么奖励呢?"

A孩子:"我希望有个糖果奖励,因为上次我去其他地方玩也有"

我:“噢,我猜上次你肯定登顶了, 那这次没有奖励噢”

A同学:“啊,没有啊“(露出失望的眼神)

我紧接着问:"那没有奖励你愿意去挑战攀岩吗?"

A同学:“嗯~”

我:“我可以讲个故事给你听吗?“A同学点了点头

一位老太太在家中休养,她需要安静的环境。但附近住着一些喜欢踢足球的孩子,最近天天到她家的草坪上蹋球,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

有一天,老太太想了个办法:她来到草坪上,对孩子们说:“我很喜欢你们踢足球,我决定给你们奖励。”于是她给每个孩子一些钱,孩子们有了意外的收获,踢得更卖力气了。

第二天,第三天,孩子们得到的钱和第一天一样多。

第四天,老人对孩子们说:“对不起,我最近经济有些困难,必须减少给你们的奖励。”钱少了,但总算还有,孩子们没有那么热烈了。

一周后,老人一分钱也不给了。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不给钱了谁还给你踢”,他们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的草坪上踢足球了。


我“你觉得这些一开始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踢足球呢?

A同学:“因为踢足球好玩啊“

我:“对了,那后来为什么又不去踢足球了呢?“

A同学:“因为老太太不给钱了,但是我感觉那群孩子好傻啊,这样他们喜欢踢足球乐趣都没了“

我:“你觉得你一开始攀岩是为了什么呢?”

A同学:“为了挑战自己啊。“

我:“嗯,那你觉得今天来攀岩是为挑战自己?还是为了零食呢?”

A同学:“为了挑战自己。“

我:“很开心看到你坚持自己的初心,我感觉到你意识到攀岩是为了挑战自己,而不是为了物质奖励。

我:“那因为攀岩成功,你觉得你的收获是什么?“

A同学:“嗯…,我觉得挑战自己成功了收获就是我变得更加勇敢了。”

我:“那假如同时又获得了零食呢?“

A同学:“那是额外的奖励,但我最大的收获是变得更加勇敢了。”

我:“嗯嗯,你是说你认为这次攀岩是为了挑战自己变得更加勇敢,对吗?“

A同学:"是的"

分享到这,我不禁会猜想,孩子一开始会这样询问呢?

我想原因大概有二:

一是孩子为了获得心理营养(价值感)的一种行为,认为只有当外界给予物质奖励才算是对自己的一份肯定,只有当得到他人的认可时,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也就是活在外界的评价中,为他人而改变。


二是孩子的生活环境中过多得给予表扬和奖励,而忽视了鼓励。行为如果只用外在理由来保持,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过多的外部理由。(今天在攀岩场就听到一位父亲对正在攀岩的女儿说:“加油,爬到顶就奖励你去吃肯德基“),这里不是反对物质奖励,而是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说出孩子具体做得好的地方,给予精神鼓励。


最后小结:

表扬与鼓励的最根据区别在于长期下来是培养依赖的孩子还是自赖的孩子。

依赖的孩子只有当得到他人的认可时,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也就是活在外界的评价中,为他人而改变。

自赖的孩子觉得自己有价值,无需他人的认可,活在自我评价中,为自己而改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