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写给青春和土地的赞歌——读巴陇锋先生新书《永失我爱》有感
文|李垚
(本文发表于《京华时报》2016年5月17日)
没有经历苦难和失望的成长不叫成长,没有经历相爱又相离的爱情不叫爱情。每个人都有过或者正在有亦或者将要有一段属于自己的青春,一段关于爱情,关于学习,关于生活的时光。最近所读巴先生的《永失我爱》描述的正是这样一段青春,但它又不仅仅只是一段青春。
《永失我爱》以年轻的小说家路明与芬、Kathly和小伊三人的感情纠葛为主线,以90年代的中国西部乡村、城镇为背景,用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世纪之交的西部生活画卷。起初看到这个书名我还以为这又是一部描写都市爱情生活的小说,小说开头的引子场面香艳而又紧凑,似乎更加印证了我的猜想。可是随着阅读的慢慢深入,布满灰尘的西部乡村,坚毅贫困的中小学师生,爱恨纠结的路明和许芬开始一点点、一寸寸地将我的心引向深沉。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征,在上个世纪末的中国,一面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一面是东西部差距的不断加剧,环境恶化,生态问题,农民问题,教育问题急需得到解决。在我国西部的那片土地上,农民依然贫困,教育依然不够充分,人民思想依然有些愚钝。作者以现实主义的艺术描写,把那个时代的众多社会问题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土地的贫瘠加上环境的破坏往往导致农民辛苦一年而所获无几,教育体制的不足、贪污腐败的频现常常令民办教师承担远超职责的工作而拿不到应得的工资,读来既令人惊讶又引人深思。所以它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加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百科全书。
作为受过教育的知识青年路明,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是既热爱又痛心的。他爱芬也爱家乡人面对困苦的那份自然和纯真,他痛心贫困也痛心家乡人的落后和愚昧,所以他不甘心一生如此而发奋考研,并且在自己努力的同时积极帮助弟弟妹妹求学求知,他相信只有走出去,去寻找更多的知识才是摆脱命运的唯一出路。在独自奋斗的路上他遇见了芬,并且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个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学生。起初他是激动,心喜却又不敢确定自己的爱,他觉得自己心里对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情愫却又不敢直接触碰她的神秘,芬给路明的印象除了身材极美,笑容极甜还有极其体贴和温柔,总之一切都是好的,好到令他朝思暮想,可是当他发誓要对她好,甚至开始畅想他考上研究生后带着她出省、出国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时,芬竟开始有意的回避起他来,虽然芬也写信给他,还把他叫作“friend”,甚至后来与他幽会,可是芬毕竟是个弱女子,她一生下来就被抱养给了别人,起初被抱到许家“挡墙”,许家后来得了一子便又被送到粟家,待她长大而出落得异常美丽之时,许家后悔了,就又强要回芬逼她嫁人,她顶住了所有的压力上了一年职中,并且爱上了同样爱自己路明,可是Kathly的出现,路明的考研成功让她觉得自己离路明越来越远,心中最后的稻草也被压断,心灰意冷的她选择了不辞而别去往南方打工,回来后又不动声色的屈从了家里的安排。命运就是这么一个捉弄人的东西,让你在绝望中看到曙光,接着给你一场暴风雨,或许还伴着雷击,倘若没有坚持到最后一束阳光,留下的便只有曾经开过山花的小溪。
小说在广阔的背景下,除了描绘时代的图景和路明与芬的爱情还生动形象的描写了与路明相关的一大群人。有年少才高、充满诗情才艺且暗恋老师路明的小诗人倪小伊,有同样有过悲惨遭遇但美丽大方且对路明痴情不已的美国富豪Kathly,有被爱所弃而放荡自己且为道德所厌恶的女同事方芳,还有为爱坐牢的程军,个性鲜明的周红、颜玉、志宁哥、弟弟等等。每一个角色都注入了特定的灵魂,在相似的环境下,他们每个人的不同反应和选择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就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的一样“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路明在年轻的时候选择了考研,芬选择了出走、选择了草草嫁人,方芳选择了嫁给教育局领导,程军选择了焚烧人民币来祭奠小伊,Kathly选择了最终回国,他们每一个人的选择都给自己的后半生确定了方向,有些人或许一辈子再也不会有交集,有些人或许莫名其妙的便结合在了一起。
小说最后路明慢慢的从记忆中回到现实,他丢下Kathly独自回到家乡却发现芬已经嫁于他人,他痛苦、心碎却也无可奈何。其实早在三年前,芬留下的《百年孤独》扉页上那句“一个时代的道德,往往规定了这个时代一部分人的精神犯罪”就已经预示了他们的结局。有悲就有喜,有爱便有离,失去的渐渐成了追忆,得到的慢慢变成了前进的动力。路明最终选择回到家乡中学教书,用实际行动支持西部的开发,在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他与芬的爱情虽然结束了,可是新的生活又开始了。(完)
作者介绍:李垚,四川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爱好诗文,偶写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