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惊蛰,一直没有在二十四节气上用心,前天晚上收到一位老师捐赠的几十本新书,其中有这样一本《一个节气一首诗》。实在是太好了。
今天读的诗便是这本书中选取的写惊蛰节气的诗,唐朝韦应物的《观田家》。本来今年我也计划要去种田的,种水田,遗憾的是已经租好的土地,又被村委统一收回去了。不过我计划改天去帮种田的农民去插插秧去。
看到这首诗中的“丁壮俱在野”,让人很感慨,因为而今农村,普遍都是空心化,基本上都没有丁壮了,全部外出打工。而“饮犊”之举,也基本消失了,因为机械化慢慢取代了牛耕,一个村庄中原本普遍养牛的传统也被打破了。
开始读诗起,我给每首诗都配图,那些有名的诗,往往都有很多图片,而那些不太有名的诗,基本上没有人注意。这首诗网上有一些图片,但皆没有一张上面的诗句是完整的,上面选取的一张,还缺一部分,如下: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不知为何这幅图的制作者把最后这几句最关键的没有加入图片中。难道是因为不喜欢诗人所抒发的感想?只喜欢看前面的田园劳作的清新欢快之景象?
非常喜欢本书对韦应物这一段点评,居官当自省,而我更以为,不只是当官的,还有读书人,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知识精英”,都应该有这样的自省。韦应物(737~792)的这些自省,让我想到李绅(772年-846年)的《悯农》,还有杜甫的杜甫(712年—770年)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观刈麦》,诗人也表达了同样的自省——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而从这些诗中,我们也可以大致看到中晚唐时期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对于农民的生存状态,有一些比较直观的认识。
古往今来,我以为农民一直是社会各种群体中过得最苦的,今天依然是。什么时候这种情况能有所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