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连续体与完形理论的每个方面都存在关联。
完形的目的是觉察,即与一个人的存在,以及这一刻“是什么”关联起来。也就是恢复图形与背景体验之间的流动――原来它们被抑制被封锁而固着了。比如焦虑的人与焦虑感受形成了图形绑定,将其过往经历的背景贬低到无法被觉察到的阴影中;强迫的人又被他们的经验以及对未来想家中呈现出的多种选择所麻痹,导致不能很好地在此时此地形成清晰的图像。
觉察连续体的一个终端,以当你与环境充分接触时体验到的高度协调的感觉或直觉的形式出现。
而完形的目的是扩大来访者的觉察连续体,也即弹性。没有一个人可以一直保持在某个觉察状态里,个体总是因情境灵活逡巡于各个点之间:生动的、温和的、自动自发的、僵化的、有限的、阻塞或者中断的,其对个体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情境。具体到咨询中的话语是:把“我一定、我必须”改成“我希望、我可以”。
治疗师的任务不只是增强来访者关于他是如何受到世界影响的觉察(之前我也以为就只是这样而已),更要促进他了解世界是如何受到他以及他与世界之间交互过程的影响的――这真是个宽广而极具意义的视角!这样的治疗带来的结果一定是充满了创造性的,可能使个体乃至人类的心智实现跃迁。
早年的完形治疗因为有“反精分”的倾向,注重强调感官和身体体验而较少涉及认知觉察,但发展至今,富于创造性的完形治疗师早就突破了这个局限,他们认为觉察就是觉察,无论它是认知的、感觉性的、精神性的或者语言性的,完全具身式的觉案应整合各种类型的体验。这一点让我很放心,因为我在学习心理学的各种技能中已经不断地融合使用了:用O卡或沙盘切入,用精分完成个案概念化及评估,用催眠结合格式塔处理创伤或未完成事件,用ABC完成认知改造……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们要在来访者所在之处(是儿时伤心的过去还是不确定的恐怖未来?)与之见面(陪伴―支持―疗愈),怀揣着好奇心去发现他们与世界的接触模式以及世界对他们的影响,采用悬搁的方法观待主题呈现。
皮尔斯说,没有觉察就空无一物,甚至连空的概念都没有。不得不说,这句话真的很有禅宗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