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7,周六,农历四月三十,郑州,雨,20-25℃
春节过后,累计第108天早上跑步5公里,(正月3天,二月26天,闰二月25天,三月26天,四月28天)(农历2022年累计跑步221天)
在网上搜了一下:“休养生息,指在战乱以后,政府采取措施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增加人口,使人民生活安定”。
固然,“休养”我是明白的,可以理解成“休息,调养”,可以说是让身心得到休息和滋补。
可“生息”呢?尤其是“息”这个字。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暂时的按照网上说的,理解成“积聚力量和人口增加吧”,具体的,我想还是需要查一查《新华字典》,这个还是有必要搞明白的。
『大概搞明白了,“休养生息”应该就是:休整,滋养,生长,繁殖——备注』
历史上最著名的休养生息,当属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
因为秦朝暴政,民不聊生;楚汉相争,生灵涂炭;匈奴之战,不占优势。于公于私,于国于家,只能休养生息,重建家园。
丞相曹参是知道休养生息的厉害的,于是“萧规曹随”,秉承前丞相萧何的治国之道,向后延伸。
是曹参无能吗?一定不是,无能是当不了丞相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曹参知道,国家初定,经不起折腾,只能安居乐业安心生产,才能起到国家昌盛、人民富强的繁荣局面。
经过休养生息,终于奠定了天下太平,实现了开国盛世。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更是如此。
唯有休养生息,我们才能不瞎折腾;唯有不瞎折腾,才能越平稳,就像领导人说的,“稳定压倒一切”。
上善若水,大邦下流,若之胜强,柔之胜刚,道法自然,无为而为,这些无不在告诉我们,“按着客观规律办事,就不会有大的差错”。
有人说,“那这样,人生不就成了一潭死水了吗?不就会体现不出勃勃生机了吗?不就显示不到领导的聪明智慧了吗?”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你越不想表现,其实你是表现得越好;你越想表现,你反而会越表现得糟糕。
表现来,表现去,表现的结果却会是“群起而攻之”,众叛亲离,最终成了孤家寡人。
无为而为,并不是真正的不让你有所作为,而是让你不要胡作非为,唯有如此,才能人心所向,国泰民安。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都不会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遇到失败,遇到不如意,怎么办?忍辱负重,顺其自然,休养生息,积聚力量,蓄势待发。
不要认为天不助我,就去意志消沉。
越是天不助我,越是“我要自助”。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自己能够依靠的永远都是自己。
自己才是自己的王,自己才是自己的靠山。
谁都替代不了我们自己。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未到来,唯有今天才是最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失意了,无关紧要。该吃吃该喝喝,该醉醉该愁愁,这本身就是人生常态。只是,我们正好可以把这些人生常态当作一种休息,当作一个自我调整、自我提升的时间和空间就好。
想一想,人往往都是在最失意的时候,才能激发出最高昂的斗志,才能去做出最卓越的贡献。
苏东坡,虽然人生至暗,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但却是在这一段时间里,写出了自己最好的诗词,画出了自己最好的画卷,以及写出了自己造诣最深的书法,甚至发明了天底下最好吃的美食——东坡肉。
王阳明,在自己最失意的时候,性命不保,谪贬贵州,但却恰恰是在这不毛之地,三年悟道,终成一代圣人。
晋文公重耳,十九年颠沛流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却正是这十九年,成就了他“春秋五霸”得历史地位。
甚至于一代大师季羡林,如果仅仅是享受安逸,在德国做个教书匠,也未尝不可;可他终究还是历经磨难,成为了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国学大师”。
所以,失意并不可怕,只要你持之以恒不忘初心,你就能矢志不渝慎终如始。
失意的时候,正是你休养生息的时候,正可以让你积蓄力量蓄势待发,“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现在,我们国家主张土地休耕,其实这更是一种名副其实的休养生息。
土地唯有继续了足够的养分,才能让来年有一个更好的收成。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只要抛开名利,抛开奢欲,就能不被琐事所烦扰,就能淡定前行,坦然豁然。
主动的后退一小步,是为了让你更好的前进一大步。
主动的休养生息,就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更加强大的自己。
看看书,喝喝茶,养养花,种种草,锻炼锻炼身体,欣赏欣赏风景,怎么高兴怎么来,这就是休养生息,“休息一会马上回来”。
心若在,梦就在,不抛弃,不放弃。
适当调整,休养生息,积蓄力量,重新再来。
如此,自己一定永远都是那个矢志不渝内心强大的自己。
失意与否,不重要;休养生息,没有错。
明天,朝阳依旧;未来,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