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应该能入选我的“看名字差点错过”图书榜单,若不是机缘巧合,到了我这个岁数很少会再翻开这种看书名就让人很抗拒的书了。但惊喜的是,这本书非但没有让人失望,反而有种干货满满的感觉,尤其读到第二遍的时候,咦,好像是心动的感觉。
自从我意识到“目录是一本书最好的大纲”以后,认真阅读目录就成了我读书的首要步骤,但《财富自由之路》的目录是由五十个问题组成的,作者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些问题看似无规律,其实有一条隐藏线索:通过学习逐步提升自我价值。是的,财富自由只是自我价值的体现,能“自由”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人的“价值”到达什么高度。这条隐藏的线索就是我们的成长之路,因为成长是痛苦的,所以路是上坡路,而财富自由是这条路上的一个驿站,我们可以在驿站歇歇脚,但不能把驿站当终点,在那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选取了一些个人感触较深的问题进行复盘,希望能把独立思考的东西内化到自己的潜意识里。
1.究竟什么是“财富自由”?
李老师给出的答案是经过自己提炼的定义:所谓“个人财富自由”,是指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这里强调的是“时间”上的自由,当一个人拥有了时间自主权,而不需要为了生存出卖自己的时间,就达到了“财富自由”的状态,而在这个概念里“财富”仅仅是工具。
这一节里李老师强调了“概念”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的大脑对一件事情没有概念,那么我们的大脑就倾向于不去想那件事情。这也很好理解,比如你和一个美国人说“最近闹心事儿太多,有点上火了”,他一定会疑惑地问你“上火是什么意思?”,在美国人的语言里压根没有“上火”这个概念,也就无从谈理解了。如果对于一个事物的概念有着清晰的认知,那么就能够让人加速向它靠近,这也是李老师告诉我们的方法论。试想你辛苦工作了一上午,饥肠辘辘,到了午餐时间,你一定有着清晰的我要去“吃饭”的概念,“吃饭”这件事如此自然以致于你都没有意识到它曾经在你脑海里出现过,这可能就是融会贯通了吧。我理解的对于一个指导行动的方法,最好的接受程度就是能够“下意识”完成,也就是所谓的融会贯通。
2.你知道那条曲线究竟是什么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复利曲线”。
要想弄明白复利曲线,我们先了解一下复利效应。以下是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复利效应是指资产收益率以复利计息时,经过若干期后资产规模(本利和)将超过以单利计息时的情况。读不懂没关系,再读一遍,结合“利滚利”的概念一起理解:利滚利也叫复利计算法,基本解释如下:复利计算法为把第一年的本金加利息一起算为第二年的本金,由第二年的本金加上第二年的利息为第三年的本金,依次叠加,有多少年就叠加多少次。简单说,复利就是把之前得到的利息也加到本金里,等到再次计算利息的时候本金就比之前的多了,利息自然也就多了。不难看出,复利计息的资产规模将以指数增长,而单利计息的资产规模呈线性增长。这种听起来就很爽的事情,有钱人一定是喜欢的,但无奈的是,在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观念里,利滚利这种事只有黄世仁那种混蛋为了霸占喜儿才干得出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接受“复利”的概念,因为它所带来的好处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在知识上、经验上乃至智力上,复利效应都是存在的。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懈地努力”,总有量变到质变的那一天,未来可期。
3.你认真考虑过自己的商业模式吗?
说到商业模式最容易联想到的是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它自己的商业模式,只不过有些创业者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所运用的商业模式,有些则懵懵懂懂。对于个人而言,需要明确的是“个人商业模式”的概念:就是一个人出售自己时间的方式。结合“财富自由”的概念我们会发现,所有人都是在出售自己的时间。李老师总结的个人商业模式的基本分类如下:
第一种:一份时间出售1次。
第二种: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
第三种: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
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又分为“打零工”和“批发”,区别在于是否有固定工作,固定工作相当于把自己的时间“批发”给了用人单位。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作者,他们通过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创作一部作品,反复出售,其本质相当于把自己的时间出售多次。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指的是创业和投资,都是通过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从中获利。笼统地看,对个体而言,所谓“进步”,就是逐步学会并使用各种个人商业模式,然后想办法优化每一种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
4. 如何优化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
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对于我们的意义显然是大于第二、三种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不是在“零售”就是在“批发”自己的时间,李老师当然也清楚地知道现状如此,所以他着重阐述了优化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的方法,从篇幅就看得出来。优化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的方法倒也很直观:1想办法提高单位时间售价;2想办法提高时间销售数量。
提高单位时间售价最普遍的方法是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这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研究生毕业终归比本科毕业工资高一些。再有就是选择社会需求强的职业,需求越强,从业人员能够获得的单位时间售价就越高。李老师在给出正确方法的同时,也指出了两个提高单位时间售价的误区:“磨洋工”和“喊高价”。“磨洋工”不必多解释了,“喊高价”对应的行为是频繁跳槽,利用新老板的信息不对等来抬高自己的时间售价。如果你知道一些炒股的基本概念就会理解,这两种方法都属于在变相地提高“成交价”,而没有关注“价值”本身的增长,正确方法背后的逻辑是:只关注自己的持续成长,因为只有自己成长了,才是真正的“价值”增长。
再来看如何提高时间销售数量,先来看一句相信大家都听过的话“就给我那么点工资,还指望我做成什么样呢?”,李老师把抱有这种心态的人群归类为“给老板打工的人”,或者更直接一点“给薪水打工的人”,显然这类人在工作中不愿意耗费太多的精力,得过且过,对于工作质量总是不由自主地和获得的金钱回报相比较,可悲的是现实生活中这个群体的数量还足够庞大。相反,还有一类人是“给自己打工的人”,他们竟然实现了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2次,注意,这里的“2次”和我们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里的一份时间出售“1次”并不冲突,因为给自己打工的人并不是真的把时间换成钱卖了2次,而是一次把时间出售给老板换取薪水,一次把时间出售给自己换取成长。既然除了赚钱还有成长需求,那么工作中自然不会惜力,甚至会主动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任务,其行动背后的逻辑是“多干多学多成长”,想想看,这类人终将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迎来“里程碑”拐点。
5.如何启动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
想要启动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是“内容创造能力”,所有运用创意制造出来的内容都属于这个类别:书籍、唱片、动漫…通过反复出售这些创意产品,达到“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的目的,这似乎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必经途径。但是仅仅有内容创造能力还不够,你必须保证自己创造出来的产品有人买单,毕竟让人心甘情愿地掏钱也不是件容易事儿,这时候“迎合”市场刚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且切记,是“消费者以为的刚需”(往往不是真正的刚需)。不难看出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工作中不能满足于机械地完成任务,要时刻警醒自己: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创造。我认为即使一开始不能自行完成内容创造,也可以通过“吸收—内化—输出”的方式训练自己的总结归纳能力,长此以往自然水到渠成。
6.如何优化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
李老师告诉我们在3种个人商业模式中最高级的是第三种,而事实上最高级的个人商业模式人人都在用:当我们花钱购买他人服务的时候,本质上就是在购买他人的时间。比如去饭店吃饭,我们支付的金钱除了购买相应菜品,还有服务员和厨师的时间,他们给我们提供服务的成本主要就是自己的时间。
时间作为总量有限的资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当我们花钱购买他人时间的时候,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我自己的时间更值钱。这是一个粗糙的判断标准,事实上“值钱”的概念并不准确,但作为一个简单的判断手段足够了。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能确保“自己的时间更值钱”呢?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投资自己,不断成长。成长的方法是什么?学习。如此一来逻辑就很清楚了:通过购买他人的时间满足自己的需求,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学习,通过学习使自我价值得到提升,从而达到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值钱的目的。这也是为什么某些领域杰出的人才在生活技能上往往显得有点“弱智”的原因,他们知道时间更应该用在什么地方。若只是为了省下一点钱而把时间花费在那些不必要的事情上,却因此耽误了成长,那就要多吃亏有多吃亏了。
7. 你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究竟是什么?
先给结论:注意力。
相信这个结论会颠覆很多人的价值观,别不承认,很多人在心里其实是认同金钱最重要的,只是嘴上不说。也难怪,这和整个社会风气有关。但不得不承认,李老师的“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财富”的理论,是最有利于个人成长的。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互联网大规模普及的前二十年里,并没有大规模的电商被实现,也就是说,在那之前,互联网上几乎只有一种商业模式:收割用户的注意力。通过各种新鲜有趣的内容,吸引用户的关注,把流量搞上去之后,开始投放广告——本质上不过是把大量用户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再收割,然后打包卖给广告主。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应该注意到,之前被我们价值观所忽视的“注意力”是可以卖钱的,而且不仅可以卖钱,它本身的价值甚至远高于金钱。
如果把时间、金钱、注意力的重要程度排个序,应该是这样的关系:注意力>时间>金钱。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一天24小时不会因为遗传、继承等因素而改变,同时它也不受任何支配,只是自顾自地往前走。注意力却不一样,只要你愿意,它就取之不尽,从宏观上看,也不受遗传、继承等因素的影响,在必要的时候多“坚持”一下,就会获得更多的注意力。至于金钱,想想之前我们提到过的复利曲线,再看看自己银行卡的余额,还会觉得它很重要吗?
注意力虽好,但人生中坑也不少,避开“人生三大坑”才能有效使用注意力。这“三大坑”分别是:一、莫名其妙地凑热闹;二、心急火燎地随大流;三、为别人操碎了心。意思从字面就很容易理解,都是侵占注意力的有力“杀手”,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自己是否在平常不自觉地就把注意力浪费在了这些无意义的事情上。
回过头来看“注意力>时间>金钱”这个公式,会发现只有注意力是你唯一可以随意调用且能有所产出的资源(金钱往往受到总量和客观条件的束缚),善用注意力,它是你在任何地方挖掘价值的最基本工具。
8.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命运?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最耳熟能详的说法可能就是“性格决定命运”了吧,对此我深以为然,只不过这里的“性格”所包含的信息很多,多到足以包括任何能够决定命运的因素了。对此李老师给出的结论显得指向性更明确一些:价值观决定命运。
价值观是什么?所谓“价值观”,最通俗、最有效的定义无非是:
1. 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2. 或者,知道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说白了,就是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能理性地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命运,也就在一次次的选择中走向了最终的结果。逻辑是:价值观决定如何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所以价值观决定命运。
在价值观养成过程中,最应该小心回避的陷阱只有一个:以偏概全。人们常常把自己的感受当成全世界的感受,把自己的观察当成全世界的观察,把自己的看法当成全世界的看法,一切都从自己出发,全然不知别人和别人所处的世界有可能与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不同——方方面面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道理虽如此,但其实想看得更全面也并不容易做到,我能想到的方法是多与不同的人沟通,尽量理解并尝试接受他们的观点,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换位、换角度去思考同一件事情,开阔眼界,开放心态,尽量包容。
9. 如何提高你的选择质量?
我们已经知道了价值观决定选择,而选择决定命运,那么如何提高选择的质量就尤为重要了,毕竟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命运的走向。其实每个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都会彷徨、犹豫,越重大越迟疑,原因无非是对未知的恐惧,这是人性。克敌制胜的法宝是理性地“添加必要条件”,每增加一个条件,选项就会大幅减少,当必要条件足够多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自己已经不需要做选择了,因为最后的答案只有一个。还有一种情况是必要条件过多,导致最终没得选(所有选项都被排除了),这就需要仔细排查一下是否所添加的条件都是“必要”的,如果都是必要的,也要适当妥协,毕竟得给自己留条路。
条件的“必要性”并不好量化,同样的事情放到不同人身上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何况生而为人我们更是要时刻面对千奇百怪的事情,各种各样的选择,所以“必要条件”本身就是很主观的概念。看看我们身边还单身的兄弟姐妹们,很可能他们在面对“选择人生伴侣”这件事上添加了过多的“必要条件”,导致放眼望去大千世界中没有符合条件的有缘人,这时候就需要借鉴一下那些已经找到人生伴侣的“幸运儿”的思考模式:对方只要能满足最重要的一条就够了。
10. 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最近几年“斜杠青年”的概念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它指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拥有多重身份,体验不同人生,是一件听起来就很爽的事情,人生短短数十载,谁不想活的精彩?而这份精彩背后的强有力支撑,是“多维度的竞争力”。
通常,我们每个人想要生存下去,都需要拥有至少一项能够赚取生活成本的技能,也就是所谓的“专业”,那些成为本专业“专家”的人,自然能通过专业技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可出类拔萃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一辈子也只是庸庸碌碌。想要从平庸走向卓越,方法是扩展维度,一条路走到黑可以被定义为执着,也可以被认为是愚蠢,所以适时地扩展另外一条人生道路,打造自己多维度的竞争力,是实现精彩人生的有效途径。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扩展多少个维度,处处平庸肯定是不行的——起码要在一个甚至几个维度上处于相当优异的位置,这时多维度的意义就开始以几何级数增长了。
11.“早知道”就能赚到更多的钱吗?
“早知道房价能涨这么多,当初砸锅卖铁也要买房子”,“早知道股票能涨到6000点,当年借钱也应该炒股”,“早知道这行这么赚钱,当初就应该选这个专业”,类似“早知道就怎样怎样了”的抱怨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毕竟真能早知道的话,生活也许会少一些苟且。但早知道就能赚到更多的钱吗?我认为是能的,但“早知道”这件事本身是不可能的。
所谓的“早知道”无非是在当下展望未来,没有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哪怕是一丝丝的不确定都可能以几何级数的量级放大恐惧的效果。如果恰巧需要判断和决策的事情涉及金钱,那么金额越大,对判断的影响就越大。所以不难看出,“早”本身并非核心价值,关键在于是不是“对”。事实上,更关键的点在于是不是“长期对”。炒过股票的人都知道一个道理:无论多熊的市,都有盈利的人。其中的奥妙在于,只要你做的是对的事,早入场或者晚入场其实没什么分别。
12.你知道自己有个所有人都有的恶习必须戒掉吗?
李老师的表述有点绝对了,这个所谓的恶习应该说大部分人都有,但绝不会是“所有人”,至少他自己给我们举的那个例子——金光,就没有。在李老师的描述里,金光是一个从来不抱怨的人,即使麻烦缠身,连遭挫折,也能积极面对生活,自信且洒脱。没错,这个恶习就是“抱怨”。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以前是一个很容易抱怨的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棘手的事情,都会自然而然地向亲朋好友抱怨自己当时的处境多么糟糕,问题多么难以解决,自己如何不容易。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之所以那么爱抱怨,是因为抱怨这件事本身能带给我最大的好处是“排解负能量”,所以抱怨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至少对“施抱者”来说,能够舒缓压力。而且如果你能找到一个战友共同作战的话(比如和同事一起抱怨老板),那将是一场狂欢。我开始对自己的抱怨行为有所收敛是在意识到这件事对我的朋友们来说是一种折磨以后,没错,我良心发现了,我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那点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我通过不断告诉自己“说了也没用”来克制抱怨的冲动,其实忍住几回以后也就不那么想抱怨了。
李老师对于抱怨者心理状态的描述我深以为然:那些向你抱怨的人,说着说着就开始进入“表演”状态。他们很投入,他们需要你的同情,他们需要全世界的同情和理解。为了让你同情,也为了让全世界同情,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扮演“一个其实更惨的角色”,演着演着,别人还没怎么样,他们自己先相信了,而且不由自主地让自己变成那个“更惨的角色”。进入角色的抱怨者就像跌进深渊,想逃脱也无能为力了。虽然有排解压力的作用,但抱怨的本质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无能和无奈,如果你内心还有那么点“骄傲”,那就停止抱怨吧。
《财富自由之路》是一本能量密度很高的书,作者探讨的每一个小问题其实都可以扩展开,限于篇幅我只选取了其中的十二个。李笑来说自己最喜欢那种一句话就可以讲明白的道理,没错,凝练出来的都是精华,但精华直接给你可能齁得慌,为了弄明白这一句话,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费尽口舌,好在有人愿意说,也有人愿意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