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为了活着,活着为了死去|余华《活着》

图片发自简书App

2018.11.3我第一次把余华的《活着》拿在手里,我没有翻阅,我只是抚摸着书皮,我在想余华想告诉我什么。

难道是,人为什么活着?我记得有一个朋友在他二战考研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坚持不下去了,他找我说,给我一碗毒鸡汤喝,我说你又不敢死,只能好好地活着了。其实不光是他,我,还有太多的人觉得生活太苦了,大多人分享着今日的丧,除此之外,其它呢,你真的不敢去死,所以你只能继续去面对这苦难的生活。

当我将书翻过来的时候,我又看到了余华的样子,我反而觉得,如果余华只是告诉我人为什么活着那真的太简单了,我突然觉得,他可能要告诉我,人们到底怎样活着,甚至会告诉我他们到底是怎样面对惨淡的人生,怎样面对淋漓的鲜血。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终于翻了这本书,我看到了目录只有几篇自序和读者评论摘要,还有那关于正文唯一又单薄的目录“活着”,到底是怎样的故事让余华无法轻易分割它们,我更加期待了,也很好奇这样的故事。

中文版自序

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

连看个书都要写一大堆感悟,接触到新鲜事物或者触碰到自己的感情都要写个随笔的我,到底是因为什么?我也有好朋友也有稳定的工作,不需要因为要靠当作家混口饭而开始练习写作,到底是因为什么?每个开始写作的人看到这句话,可能都会深有感触,就算偶尔和朋友坐在一起谈谈心,交换彼此的生活,也不会有写一篇日记或者一个随笔来的痛快,因为我们会发现,即使和最亲密的人述说也总有说不出口的话,而当我们拿起笔的时候,心里所有的东西全都出来了。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的走进你的内心,感受你的感受,写作,不是因为孤独,而且因为倾诉。

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这不只是我个人面临的困难,正因为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

人们开始写的第一段文字,第一篇随笔,第一部作品,往往都是出于自己的情感,而带给人们最直接最强烈的情感的是苦,所以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了一点点想象,而这一点点想象恰巧能让读者体会与现实比较遥远的一个状态,其中带着一点点甜味,让读者远离苦痛,幻想自己在一个幸福的生活中。

一位真正的作家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我的姑姑是一个修道之人,她常常和我说我其实适合修道。难道是因为我像她一样对生活够豁然对一切事物够包容吗?我觉得不是,反而她和我一样也能经历着生活足够的苦,只是她一直都生活在苦与苦的夹缝中,那是一条充满甜味的缝隙

我常说,我很难过,我也很快乐。

老黑奴

我和每个读者一样去听了老黑奴,也和大家一样去体会余华口中所说的,面对生活无尽的苦难却仍然对这个世界友好的老黑奴,然而这对我太难了,从始至终带给我的只有压抑,但是我却希望我能明白,也能试着像老黑奴一样,不管生活给了我什么,我都能笑着接受,当我读完整本书再听老黑奴的时候,我是否能感同身受始终挂着笑容。

图片发自简书App

果然,余华不会简单地讲一大堆道理告诉我们人为什么活着,他会把现实一层一层的揭露在我们面前,我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的只是残酷的现实,苦难的生活,而里面的人们却在承受着一切,欣然面对。

活着为了活着,活着为了死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by两仪式 李渭然(天然渣深情攻)X叶琛(超理智低情商死心眼学霸受) 2...
    鹿微vivian阅读 870评论 0 0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要轻易的给自己从没有认真研究的东西,过早的下结论。更不要轻易的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时刻想...
    吴有言之阅读 2,292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