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有一个现象,歌星能凭借一首或几首歌就可以吃一辈子,就算后来没有再出新歌,没有钱还可以去全国或全球开演唱会,哪怕每次都是听一样的歌,歌迷们都是非常的买账。
我很好奇这种现象,但好几次网上搜索答案,都没有满意的,今天我浅显的思考了下。
想想自己喜欢的歌,类型很多,快的,慢的,摇滚的,民谣的,但不管哪首歌,都能给我一种情感上的享受,有些可以勾起我的回忆,有的让我很放松,有的可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一首歌我可以听无数遍,每隔一段时间听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但是同样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只要看了一遍,几乎都不想再看了,因为接下来发生的情节都知道了,没有悬念,没有惊喜了。
像我一样,对同一首个喜欢的人很多,每个人对这首歌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听到这首歌时,当时发生的事情不一样,和记忆一起尘封。
人的情感是千千万的,所以歌给每个人的感受也是千千万的。
一首歌吃一辈子,其实是一种错觉。
要同时你引起这么多人的情感共鸣,是多么的难!一首歌不仅要曲好,还要词好,演唱的人还要音色好,演绎情感到位。
我们经常听到所谓小众歌曲,其实就是只能引起一小部分人共鸣,喜爱,所以才是小众的。
歌曲的创作需要同时具备很多种天赋,能写出好曲的本身需要极高的天赋,一首歌最少的就百来个字,能让那么多人喜欢,这种能力也是非常高的,还有一首歌被演绎出来,歌唱者本身唱歌的天赋就非常高。
所以几项Buff加起来,其难度就是非常大的,和一首歌吃一辈子类似的,就是诗,有人就凭借一首诗流芳百世。
但这里面有一个错觉,并不是这些人只唱了一首歌,或写了一首诗,而是那么多的歌和诗当中,就那么几首歌被广泛喜爱了。
一首歌或诗所传达到的人数,是其他形式载体所不能比拟的。
之前的诗几十个字,不太发达的年代,可以口口相传。一首歌最开始是剧场,后来可以通过唱片,通过广播,再后来通过电脑,到现在的手机。
声音的传播是非常快的,而且还能引起人情感的共鸣,街头巷尾,还有无数人在哼唱,是其他电影电视所无法比拟的。
探讨到这里,简单的做下总结,为啥有人一首歌能吃一辈子?
是因为一首歌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本身就是很多天赋的叠加,是很难产生的。
歌曲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混杂着记忆和情感,历久弥新,人也是积极美化过去的经历。
还有歌曲极容易传播,目前只要有电的地方就可以有听到。
所以,凭一首歌吃一辈子的,是极少数幸运儿,这样的一首歌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