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我有思考一段时间了,其实,主要是来自于对孩子的观察。
大宝从五年级开始后,有一个特别显著的变化——喜欢关上房间的门。除去吃饭、洗澡,看电视、与弟弟玩耍的时间,剩下的时间,更愿意待在他自己的房间里,做他喜欢的事情,比如看书、拼乐高、玩手游等。有的时候,我想进去瞅瞅他看些什么书,玩什么游戏,他毫不客气地就给我闭门羹:“出去!”“请把门带上!”
一开始,我其实是很不习惯的,小时候那个整天黏着我,缠着我讲故事的小男孩,居然会这么明确地转变态度,把我拒之门外。有好几次,我会很生气,甚至跟他发生冲突:“你怎么回事?妈妈是关心你,想跟你聊聊,都不行吗?”“你玩你的游戏,我就在旁边看看,不行吗?”结果大宝直接按了暂停键:“你出去,你在我没法好好玩。”
后来,我慢慢反思自己,孩子已经长大,我却还停留在原先与他的心理位置上,那肯定不行呀。这么大的孩子,就喜欢跟朋友玩,跟同学玩,他要走出“家”这个狭小的空间,去更广阔的社交空间,去和同伴建立关系。
于是,我慢慢地不生气了,慢慢地试着尊重他,进出他的房间都要跟他说一声,然后我们的关系就缓和了许多。
可是,又有另外一个问题冒出来了——时间的控制。
我应该是家里最常去提醒孩子的人:
“天天,二十分钟到了,该休息眼睛了,去阳台放松一下,做一下眼保健操!”
“天天,八点钟到了,赶紧去洗澡!”
“天天,作业做完了没有?”
“天天,十点钟到了,赶紧去刷牙睡觉!”
……
我老公曾经给我反馈过:“你能不能别整天这么叨叨?声音又大!我听了都烦!”
那个时候,我还挺委屈的,我不都是为了儿子好吗?他近视了,看书又忘了时间,我不得经常提醒他吗?他晚上总是拖拖拉拉,不催他的话,又得到很晚才睡了,那不是又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吗?他要是自觉的话,还需要我成天提醒他,催促他吗?
我老公直接怼了我一句:“我觉得他最像你,什么事都要往后拖。”
那时,我第一反应就是——老公这人真不会说话,一句话就骂了两个人!
可是,等我一人独处的时候,发现我老公说的确实对,我的确是经常往后拖。该收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活没干完,就去打开手机查看通知发消息;该睡觉的时候,我也会拖上一会儿,因为我手机上某篇文章没看完,或是哪条信息没回复。老公催得急了,我还挺委屈,没看到我在干活吗?晚上,大家都睡了,我又打开手机看看,因为白天太忙碌,还没有时间能静下来,看看手机。我通过这种方式,来为真正的自我,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意的事情争取时间。
那么大宝呢?他似乎也是这样的。
他放学后会去跟朋友打球,打得大汗淋漓,神采飞扬。回到家第一件事,是看课外书,找零食吃,他特别享受这种边吃零食边看闲书的感觉。快到十点了,他就跑过来逗弄弟弟。让他早点过来跟弟弟玩,不要影响睡眠时间,结果他说:“不,那个时间我要看书的!”
我尝试控制他,约束他的时间,尽管看起来理由和动机都非常正确合理;但是,他又用拖延的方式,去争取自己掌控时间,自己安排时间的权利。
或许,我需要更多地看见自己,觉察自己,在控制和安排的背后,到底是在紧张什么?焦虑什么?我也需要更多地去和大宝对话沟通,怎样摆脱这种控制和反控制的模式?
孩子需要宽松、弹性、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而真正舒服的关系,应该是尊重彼此,互相给予空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