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下产品从开始到现在尝试走过的两个大方向:视频领域和帮助KOL变现领域。每一步都是在努力给用户提供一个确定性的东西,以及提高用户的依赖性。
第一个大方向:视频领域
视频领域分为长视频、短视频、直播。长视频强烈依赖内容团队资源和版权,门槛太高,无法尝试。直播行业经过这几年的拼杀也已经进入市场饱和状态,剩下的也就那么虎牙、斗鱼等几家。剩下的只有短视频,从C端来看,15S以内基本抖音快手两家独大(基本找不到跟这两个平台相区别开的内容类别,短视频有趣的是它的主题);15S以上如果攻垂直领域(资讯、媒体)还有机会,但是天花板太低,而且符合短视频承载类型的高频领域难找和运营难度太大,不是普通创业团队能做的事情,只能放弃。B端市场是个机会,当流量红利耗尽时,资本便会向服务市场倾斜。
在这个前提下,定下了最初的产品定位:企业营销短视频,提供模板支持。也迎来了一个接一个的坑。
第一步做的事情,短视频工具——拍摄+编辑器。这个期间摸索了差不多上百个视频产品,根据敏捷开发和极简主义,砍掉了很多小功能,但是整个团队在这一步耗时最长,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对短视频领域的不熟悉,另一方面则是开发也需要时间去熟悉SDK的封装使用。从这一步来说将整个工具做到了极简,没有任何多余的功能。缺陷:第一版UI不行,工具属性不够强大。
第二步,短视频模板。在做短视频模板产品设计的途中,内容这一块也交给了创意摄影师同时动工,坑就出现在这里了,正常来说应该由新媒体内容运营负责把控,无奈没有人交给了个摄影师,一个半月产出三个一分钟以内的视频,从此扑街。蝴蝶效应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进入第二个坑——UI设计改版。内容产出不行,产品要上线,只能砍掉设计,于是整个产品从进去的首页就是空空荡荡。没有内容,首页只剩一个选择,改版表达出它的工具属性,无法说服UI,UI坚持界面可以不改,僵持到最后也没改过来,最后再次扑街。
到此这个阶段结束。之后两个星期时间穿插一点小插曲,做了两个人脸融合的小程序。先是中秋双人版人脸融合,三天时间来不及,再加上Face++提供的SDK接口免费使用次数并不多,实际投入时需付费,遂弃。改版单人人脸融合,主攻二次元群体,先进行市场验证,应该在隔了一个半月多的现在差不多能上线了。方向考虑:转攻10s以内的短视频人脸融合。
前面说过了这是个做了两周的小插曲,为什么呢?因为做一半叫停了,需考虑新的商业变现快的方向,小公司资金有限,由此进入了第三步,一个话题挑战赛模式——商家给钱,用户参与并发到抖音实现品牌曝光。要求两周实现,花了两天时间潦草设计,最后还是做了五周时间。打算进行市场验证时,运营这边怂了,连试都没试。
在尝试了下面第二个大方向后决定废弃掉,版本回退,稍加改动恢复成拍摄编辑工具。目前正在进行中。
第二个大方向:帮助KOL变现
KOL活跃平台基本有这么一些: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短视频。
微信公众号目前已经有新榜在做,且已成规模,无论是KOL资源数量还是广告主,目前整个平台每日订单量基本都处于七百万流水左右(在个人观察期间)。商业模式:平台抽成19%。产品模式:公众号贴片可以考虑,需要周期相对较久,考虑大环境目前整个互联网流量红利已封顶。
微博,已经自成一套运行良好的流量变现系统,没有机会。
知乎,自身也在尝试变现的路径,用户人群相对理智,成功几率最大的还是在贩卖焦虑感这块入手,门槛较高。
短视频,用户量目前已经基本到顶。现在有的商业变现手段基本为信息流广告、落地页广告、启动页广告、电商链接广告、企业号数据服务、以及网红流量变现。就现在的网红流量变现来看,有85%的网红(短视频达人)事实上是没有很好的商业变现渠道的,假设能提供渠道帮助这一部分网红变现,那么从商业模式来说是行得通的,平台只需抽取手续费。
所以产品的市场切入点就变为了帮助网红实现流量变现这个方向了,后面的Ideal都是基于这点去展开。
要想对整个行业有所了解,就需要从上下游对整条生态链进行梳理,包括市场规模、市场趋势、有哪些玩家、主要有哪些商业模式等。
整个视频生态链基本都包括这么几种大的角色:监管部门、内容生产者、内容聚合分发平台、用户、广告主、第三方数据服务。每种大角色下又会进行细分如下:
内容生产者:MCN机构、PGC自媒体、UGC;
内容聚合分发平台:长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电商平台;
第三方数据服务:视频技术、数据监控、广告平台、支付。
第一步,先从MCN机构入手进行考虑。成为MCN机构的资质(以快手为例):至少5个自营账号以及合法公司资质。
资质看起来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它是带有附带条件的:
1.每⽉月发布短视频账号 ≥ 5个,作品数量量 ≥ 50条,视频时⻓长 ≥ 11秒;
2. 在平台⾸首发起3⼩小时内,不不得在其他平台发布;
3. ⼊入驻后未经平台允许,不不得签约平台内部任何⽤用户,如发现此类现象,⽴立即停⽌止合作。
对于没有实力的草班子来说,是很难达到这么些要求的。
但是成为MCN机构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能得到短视频平台的有力扶持和数据支持,也能得到更好的商业变现;另一方面,MCN机构天然对于那些单打独斗的网红有无法抗拒的魅力,可以借此签约一些有潜力的网红。
从公司自身角度出发,并没有相对应的资源也无法获取相对应的资源,同时没有专业的人士来进行指导,成功率太低,没有勇气进行尝试。
PGC和UGC基本都是MCN机构的最小单元,适合专业的或者有兴趣的个人或小团队去尝试。
第二步,内容分发聚合平台在『第一个大方向:视频领域』已经考虑过,不再追叙。
第三步:做短视频广告平台毫无疑问会涉及到数据监控、支付这两个点。具体数据为播放量、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等,但基于现如今各视频平台对于数据的反爬限制,以及短视频平台公开数据的限制,使得这方面明显弱势于官方广告平台。
那么为什么还是会想从广告平台切入呢?
一方面是目前有85%的网红事实上是得不到很好的流量变现的,市场上有的短视频营销平台也就三家左右;另一方面则源自于官方的高比例抽成,利益驱动,是源于人性欲望的本质。
从战略上来讲,有两个核心指标是必须抓到的,KOL资源和广告主资源。任何产品都需要冷启动,从战略以及战术上分析,应该是业务先行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个人运营先把业务跑起来,整明白业务流程之后做出来产品才是合理且有效的,产品服务于业务。
回归到产品定位时该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我来做?我凭什么做?断崖点就出现在这里了,公司没有运营!公司没有运营!公司没有运营!上面说到两个核心指标:KOL资源和广告主资源,如何去获取KOL资源和广告主资源呢?哪个在初期更为重要呢?这个就涉及到“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千古哲学了,BOSS在这点上的分析很正确,应该先抓KOL资源,如果没有相对应的KOL资源,一下子来了很多广告主,你怎么去解决,他们来了一次就跑了,广告主才是不可再生资源。再加上BOSS的一些人脉关系,所以广告主这块的冷启动可以先不进行考虑。那么剩下的唯一一个点就是KOL资源了。
如何去吸引网红成了脑袋特别疼的一个点。你要想鱼上钩,要么就有鱼饵,要么就得画个能实现的大饼。上面说过公司没有运营,也就意味着无法在前期通过运营手段先积攒一波用户,运营不行那就产品上,聚焦点就变成了产品化拉新,拉新的本质是你得有吸引这波人的点,打铁还需自身硬。所针对网红人群的痛点就是流量变现,还有另外一个吸引点则是签约MCN机构。但是这些在初期都没有,无法作为产品化拉新的一个根基。想过的Ideal如下:网红名片、涨粉服务、网红招募令、小程序让粉丝与网红人脸融合,但是都觉得不OK。或许有些产品大牛能做到,可我能力不足或想法不够大胆,只能认输。至此,只能参考些竞品先把产品框架做出来,如何去筑造护城河、创造竞争力先放一边,等BOSS想清楚先。如果是大公司的话像是腾讯本身就有网红资源那么这一步会简单太多了,羡慕ing。
产品一路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有些时候真心想有个导师来指点下,总之,不忘初心。
下一站,成为身经百战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