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春节,这个月读书较慢,只读完了一本。
本书梗概烦请自行到百度百科脑补,具体内容建议亲自看一遍。本书讲述的都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事。就是一个“爱说”和“不爱说”,影响了一个人的全部生活;就是一个“说得着”和“说不着”,诠释了两个人之间的全部互动。
五星好评!
吵架时一件事总扯到另一件事
大部分人都有这个毛病,我们生气吵架的时候,经常因为一件事说到另一件事,最后能扯出五六件、七八件。比如,文中小时候的杨百顺偷跑出去看罗长礼喊丧,回家后发现羊丢了,他谎称自己出去找猪,气得老杨抽出皮带打他,一开始是因为“羊丢了”生气,后来是因为杨百顺“说瞎话”生气,最后老杨一句“这个家谁说了算”,把一个丢羊的事情上升到家庭地位的问题。又比如,姜家吃鸡,奈何一个鸡只有两条腿,老姜把鸡腿给了老大家的儿子和老三家的儿子,等老二家的女儿贪玩回来,就跟老三家的抢。老三家的儿子死活不放,还“哇”的哭了。老二家老婆兜头给了女儿一巴掌“有你的,你才吃,没你的,吃啥?”说的就不是鸡腿的事了。这个女儿也“哇”的哭了。老三家老婆:“为只鸡腿至于吗?孩子不懂事,大人也不懂事?”妯娌两个便吵起来,吵着吵着扯到一件事情,把老大家老婆也捎带了进来。一家子就吵成了一锅粥。
我们何尝不是这样?一件事绕着另一件事,每一件事背后都拐着好几个弯。可话又说回来,之所以能拐这么多弯,还是因为心里已经有了某种想法,只待发生一件哪怕不相关的事情,通过几个弯弯曲曲的联结点,把这想法引出来。所以,要我说,有了芥蒂,最好打开心扉说出来,就事论事,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问题越说越复杂。
说得来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
第一种,是老杨和老马这样的。因老马想问题总能往长远的想,老杨遇到啥事都喜欢跟老马说一说。跟别人说起朋友,老杨第一个说的总是老马。可是,老马从来没有在人前提过老杨,也并不把他当朋友。老杨以为两个人挺说得来,殊不知他以为的并不一定是对方也以为的。扪心自问,你的身边有这种“你认为的”朋友吗?
第二种,是杨百利和牛国兴这样的。每次“喷空”(简单解释就是吹牛皮,把一件无影的事情说的有声有色,并一直往后编故事),主要是牛国兴说,杨百利只是附和着。谁知杨百利渐渐入了道,自己可以主导喷空时事件的发展方向。喷空没占到便宜,日常的一举一动也开始平分秋色,牛国兴就觉得两个人的关系“主次颠倒”,慢慢两个人越来越淡。我们周围也有这种“朋友”,无形中有主次之分,有轻重之别,除非两个人一直保持这种“平衡”,如果较弱一方慢慢变得强大,那么,原来较强的一方便会心理“不平衡”,造成两个人的决裂。
第三种,是老韩和老丁这样的。两个人因都爱打野兔和唱上党梆子,好了二十多年。可因为老韩女儿捡了一个装有钱的布袋,老丁要“见面分一半”,两人闹翻了。没想到平时不爱说话的老丁,一到节骨眼上,一句跟着一句。这种貌似很好的朋友,一遇到事,就掰了。你有过吗?
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曹青娥对牛爱国说的,一次是何玉芬对牛爱国说的。第一次的背景是牛爱国戴了绿帽子,他的母亲曹青娥这样安慰他。第二次的背景是牛爱国又戴了绿帽子,出来“假找”私奔的狗男女,却阴差阳错开始“真找”七十年前的事情,何玉芬这样安慰他。
一辈子活的太憋屈,往从前看,没有一件顺心的,不如往以后看,还有点盼头。
生活中有太多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连个能述说的人都没有。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孤独”的杨百顺经历种种,最后走出延津;“孤独”的牛爱国也经历种种,最后走进延津。祖祖辈辈在孤独中度过。唯一能安慰自己的,就是这一句话: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撇开书中的故事,我们也应该多往以后看,时光不会倒流,生活不会重演。人生路上,有亲人的陪伴和支持,有一两个知己同行,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