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他对作家的使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著作《围城》更是被人们誉为“现代儒林外史”。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与杨绛先生的爱情也是一段佳话。
上个月参加共读的时候发现这本《细水流年里的围城故事:杨绛与钱钟书》,它像两人简单的人物传记。该书首先介绍了钱钟书的基本情况,不多久又介绍了杨绛的基本情况。如此像两条平行线向前走着 ,直到某个时刻,他们有了交点 。此后,他们合二为一,携手走过往后余生 。
杨绛在清华大学上学时,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会把约会戏称为“去古月堂走走”。在古月堂,在机缘巧合下,钱钟书的表弟孙令衔为杨绛和钱钟书作了简单自我介绍。一个是同学杨季康,一个是表兄钱钟书。
这是他俩第一次见面,两人都为对方的气质所吸引。分别后,他们心情都难以平复。这大概就是天定的才子佳人吧!两人都向孙令衔打听对方的情况。孙令衔根据自己的了解对钱钟书说:季康已经有男朋友了;告诉杨绛:钱钟书订婚了。
这对两人来说都不是好消息。钱钟书考虑再三,还是忘不了古月堂的那女孩,哪怕她有男朋友,他也要奋力一搏,哪怕遭到拒绝也要把她约出来面谈一下。
见面后,钱钟书第一句话便是“我没有订婚”。
杨绛则回应“我没有男朋友”。
原来,这是一场误会啊!
误会解除,他们有更多往来的机会。在这期间,杨绛听到不少关于钱钟书的的坏话,但在她心里,他并没有那么糟糕。他们成了恋人,是一见如故,是相见恨晚。
钱钟书喜欢用书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写信写得勤,但杨绛回信不多。他思考再三鼓足勇气问她为何不回信。杨绛只是简单地回了一句“我不爱写信”。对于这样的回复,他在后来的诗作中表达了浅浅的不满情绪。
他不知道的是,她把他的信看得很重,心心念念都是他会给她写什么新的内容。
杨绛写的信曾落到过钱钟书的父亲手里,钱父对杨绛很是满意。后来,钱氏父子邀来杨绛父亲的两位好友一起去杨家登门求亲。这次两位好友是男女双方的媒人,杨父毫无准备,以为女儿已经同意,在钱家父子合乎当时理法的情况下同意了这门亲事。
这一“骗”,骗来了两人的幸福美满。书上说,钱钟书系不好鞋子上的鞋带,用筷子夹菜也不太灵光,与做学问时侃侃而谈的大才子判若两人。但是这在他的精神伴侣兼爱人面前都是可爱的元素。
在杨绛看来,让钱钟书吃饱吃好,也是一种幸福。在外国留学期间,杨绛重租房子,在当地寻找有限的食材学习烧饭。因为他,作为大家闺秀的她开始了新的挑战——烧饭。
她为了他学会了烧饭,而向来“笨手笨脚”的他也特意早起为她做了美味的早餐,这个传统从那一天起 ,一直到两人进入暮年。
在杨绛坐月子的几天,钱钟书在学业繁重时亲手为杨绛炖了鸡汤,这给了杨绛无限温馨。
在外留学期间,两人晚上会合看一本书。钱钟书喜欢给杨绛讲故事(有时是自己编的),讲完一段就冲杨“啊”一句,意思是“听清了嘛”,杨也会回一句“嗯”,表示听清楚了。
杨绛在戏剧创作获得成功,《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等好评如潮。钱钟书也下决心创作一部小说——《围城》。这个想法得到了杨的支持 ,在我看来这小说的最终成功也有杨的一份功劳,她操持家务,给了钱更多的时间安心创作。
钱钟书认为杨绛将妻子、情人、朋友三重身份融于一身。而杨绛笔下的钱钟书好学深思、忧世伤生,一个“痴气”概括了他的全部秉性。
携手走过风和雨,暮年的杨绛希望她可以活的更久一点,这样既可以照顾他,又可以为他料理后事。她,做到了。钱对杨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活”。她,做到了。不仅仅做到了,还做得很好。
一个人时,安静而丰盛;两个人时,温暖而踏实;三个人时,朴素而温情。
在这小小的一本书里,看他们的爱情故事 ,看他们的处世之道,走自己的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