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谈论的是如何减轻九月份小班幼儿的入园分离焦虑,这篇文章,我来聊一聊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
每年的7月份开始,幼儿园大班毕业的孩子家长就开始了焦虑:孩子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
其实,我想反问家长一个问题:你为什么纠结孩子上不上幼小衔接班?家长给出的答案一般有两种:
1.人家的孩子都上,我孩子不上岂不是一开学就落后了?
2.我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没有接触过一年级的知识,上学前得预习一下吧?
听了这两个回答,我不禁替中国的孩子感到悲哀。孩子上学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家长都没有搞清楚到底为什么让孩子学知识学本领,只是在与“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吗?只是把眼睛盯在孩子的知识性学习上吗?孩子在这样的父母的引导下,能不学的累吗?能不厌学吗?能不高分低能吗?
幼小衔接是什么?
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学前儿童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进行幼小衔接呢?
第一,学习方式的变化。3-6岁的儿童是以游戏为基本学习方式,而小学生则是在课堂中通过听讲、看书、做作业来完成学习的过程。学习方式的转变,令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极不适应,上课走神、课堂上中途离开教室、坐不住等现象,让很多家长头疼。
第二,学习内容的变化。在幼儿园里儿童的学习内容具有趣味性,童谣、故事、音乐游戏、并且对孩子没有接受程度的要求,孩子们可以轻松愉悦地学习,而进入小学,要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语文、数学,大量的知识性内容的灌入让有的孩子吃不消,最关键的是还要面对考试。这就多了任务性,失去了趣味性。
第三,学习纪律的变化
在幼儿园,家长和孩子对于上不上学、几点上学、迟到早退都有很大的随意性,老师要求带的材料有的家长也不是很重视,但是上了小学,对孩子的时间观念、做事情的节奏、以及对学习的重视程度都是非常严格。
第四,师生关系的变化。
在幼儿园里,老师和儿童之间是亲切的伙伴关系,孩子的一日生活皆在老师的关注之下,到了小学,需要孩子更加独立,老师只在重要性问题上做出指导,其他的问题需要孩子自己解决。这对孩子的自理自立、解决问题、处理关系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以上几点来看,幼小衔接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衔接,简单可以归纳为:
1. 学习能力上的衔接,比如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
2. 学习纪律上的衔接,比如时间观念、规则意识、任务意识
3. 学习习惯的衔接
4. 学习方式上的衔接
5. 学习内容上的衔接
(为什么把学习内容的衔接放在最后,会在本文后面给出具体的答案。)
那么要不要进行衔接?答案是肯定的!什么时候进行衔接?怎样衔接呢?
显然,靠暑假里入学前的两个月上个幼小衔接班进行简单的衔接是片面的。
真正意义上的幼小衔接其实应该从一进入幼儿园就开始了。因为学习能力的衔接和学习纪律的衔接是不可能靠短期的临时抱佛脚就能产生效果的,它是对孩子日积月累的教育和影响的结果。
首先,我认为学习能力的衔接最重要。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你给孩子一个苹果,孩子吃完就没了。你教给孩子种苹果树的方法,他可以享用一辈子。所以,能力的获得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1. 解决问题的能力。
3-6岁的孩子正是喜欢探索的年龄,乐于动手探究,喜欢动手制作,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优秀的幼儿园,都是积极给孩子创造开放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孩子探究发现,刨根问底,不在乎结果,只关注过程,是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做事情的基本原则。玩具坏了,尝试自己去修理;够不着橱子上的作品,自己想办法拿下来;解不开衣服的扣子,动动脑筋肯定能做到;游戏中人员太多了,商量研究出合理的方案……如果在幼儿园的三年时间,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那么相信上小学的时候,没有什么问题是能难倒他的。这样的孩子走进新的环境绝对充满了自信和自豪。
2. 自我管理的能力。
升入大班的时候,大人就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进行自我管理。自己收拾整理书包,自己准备第二天需要用到的材料,自己规划节假日的时间安排,自己合理支配零花钱,自己尝试去购买东西,自己清洗日常用品,自己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这些属于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能够独立完成,这样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具有掌控感,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很强大,他们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可以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所以,当他们进入小学的时候,他们不会怯懦,不会焦虑。相反,有的孩子会骄傲地认为我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孩子。
3.与人相处的能力
有的孩子不适应小学的生活是因为小学老师不再像幼儿园里的老师那样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他,当老师退居幕后,这些孩子就会显得无所适从。研究表明,在学校里,有三种类型的学生:受人欢迎型,被人忽略型和不受欢迎型。其中,被人忽略型的孩子最痛苦。这种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没有学会与人相处,总是默默无闻,被动等待,上了小学,缺少了老师的引导,他们就更不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状态。所以,在幼儿园阶段,要鼓励孩子学习与同伴交往,不要担心孩子吃亏受委屈,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都是在与同伴的摩擦和冲突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其次,学习纪律的衔接也非常重要。
1. 时间观念。
孩子能不能在幼儿园阶段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和家长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很多家长,因为自己早上不能早起床,所以早上送孩子入园总是迟到,在他们的意识里,认为这是上幼儿园,晚来一会儿没有关系。殊不知,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长的影响下也会形成迟到、拖沓、慢吞吞的生活节奏。坏习惯一旦养成,就要用十倍的努力去校正。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家长首先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到守时守信,不迟到不早退,让孩子从小有一个良好的时间观念,等到上小学的年龄,他就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2.规则意识
让小学老师最为头疼的是刚刚升入小学的一段时间里,很多孩子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上课说话,走神,插话,不按时完成作业,不执行班级公约。良好的规则意识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从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就要引导孩子遵守集体生活的规则。知道用完的东西要物归原处,他人讲话的时候认真倾听,在教室里不快速奔跑……只有建立了良好的规则意识,才能让孩子快速的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集体。
3.任务意识
上了小学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学会记作业,记录老师布置的任务。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丢三落四,老师明明说了三个事情,他只记住两个,第二天到了学校和其他同学交流后才恍然大悟。自然,小学老师不会喜欢这样的学生。任务意识是要从小进行培养的。三岁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帮你去其他房间拿样东西,四岁的时候就可以让他把爸爸要告诉妈妈的话进行传达,五岁的时候可以尝试记住老师第二天让带的图书名字,六岁了,完全可以用图画的方式在纸上记录出去玩需要带的东西。这样循序渐进的帮助孩子培养起任务意识,孩子长大了一定会是个胆大心细的孩子。
再其次,是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阶段,对孩子影响最为关键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习习惯。好习惯就像种子,一旦播种下去,就会收获丰硕的果实。学习习惯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孩子学习成绩的差距。而习惯的培养,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是要从小培养的。爱阅读的习惯,专注的品质,日事日毕的自律,追求完美的态度,亦动亦静的性格,需要从小家长和老师一点一滴的引导和督促。尤其是到了大班下学期,更要建立起这些优秀的习惯,这样才能确保孩子在一年级如鱼得水,热爱学习,热爱小学生活。
再次,是学习方式上的衔接。
孩子习惯了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随着他们身心的发展,在大班下学期可以逐渐增加一些小学的学习方式。比如,坚持40分钟看书时间而不中途去厕所,以便适应小学40分钟一节课的时间安排。尝试让孩子自己独立阅读带字的图书,遇到不认识的字懂得请教别人。到小学去进行实地参观,了解小学的环境和哥哥姐姐上课的方式。年龄大一些的孩子甚至可以尝试一下写大字,方法是拿一张空白的纸,让孩子在上面写出自己的名字。记住,不要有过多的要求,只是简单地在空白的纸上把自己的名字写的大大的即可。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何进行学习内容上的衔接。
很多家长把幼小衔接等同于学习内容的衔接,认为上幼小衔接班就是为了学拼音,认汉字,会计算。还有的家长得意洋洋地宣扬:我家孩子上小学之前把所有的拼音都学会了,一百以内的加减法没有问题。
请问,提前把一年级的知识都学会了,孩子在课堂上还能干什么?试想,一个专家的讲座,内容你全知道,你还愿意听吗?你是不是百无聊赖开始消磨时间,不是玩手机就是打瞌睡。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新鲜的事物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兴趣,如果已经提前学会了一年级的知识,那么他在课堂上就会走神、分心、不认真听讲。这种坏习惯一旦养成,以后的时间就很难改变。
另外,你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学会拼音和汉字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不要看到隔壁家的儿子学拼音羡慕不已,也不要听说亲戚家的闺女会写字而自愧不如,只要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回家认真复习,知识的掌握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都不是难题。即使孩子初期掌握的有点儿慢,只要扎扎实实努力,后期一定会慢慢赶上来。
我身边就有很多孩子,零基础上小学,学习成绩照样很优秀。而且在掌握了不会的知识后,孩子的兴奋之情简直溢于言表。小学,对他们是充满未知和魔力的!
如果说非要进行学习内容的衔接的话,那要怎样进行呢?
我认为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是必须的。坚持做到三个一:一寸,一尺,一拳头。
第二,可以进行简单的拼音描红,了解拼音的书写特点。
第三,借一本一年级的教材,让孩子拿到手里看一看,小学生的书本是什么样子的。
第四,认识田字格和生字本,铅笔,直尺等基本的学习用具。
以上是我对幼小衔接的一些看法,孩子的一生很长,人生是场马拉松,不要纠结于是不是能赢在起跑线上。
谁笑到最后,谁才笑得最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