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满大街的上海“永久牌”小黄,伴随着“厉害了我的国”的装饰轮子,我的心波澜起伏,不禁思念起我的自行车来……
在我上高中之前,我是不会骑自行车的。主要是村子里大多数人家没有自行车,个别家庭有自行车的也不会借给我一个孩子来学手,万一摔了,那可不把主人心疼死!一般情况下,大人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借别人家的车子。所以,我虽然长了个大个子却也一直没有机会学练车子的机会。于是,日日渴盼、妄想着我家啥时候也能有辆自行车。
应该是我初中毕业那年的暑假吧,大哥在城里的公司上班,买了辆城里人退下来的二手自行车。大哥心细,把自行车收拾得干净、明亮,像新的一样。不过家里会骑自行车的,只有大哥和二哥。我终日的踅摸着看他们不在的时候就偷偷的把自行车推出来,趁他们在田里劳动的时候,把自行车推到村南头学校的操场上去。
听说,学车子第一步要学会“溜”。所谓“溜”就是双手扶着车头,左脚踩着左边的脚踏板,右脚在地面上使劲一蹬,借着这个惯性,车往前走人也就两只脚并拢着,右脚虚立着,这样车就能往前走十几米远。惯性完了,再继续蹬一下,甚至连蹬两下三下,就会走得更远。如此循环,逐渐掌握平衡。练得多了,就可以进行第二步,“溜”的已经很老练了,随即抬起右腿跨过车座,右脚去踩右脚踏板,这样就可以自然地踩踏板循环蹬骑了。关键也得把头控制好。把握方向,脚根据路况蹬车子,左右车头有闸,可以减速和刹车。左闸管着前轮,右闸负责后轮,紧急时双手刹车。
有一天,我依旧在操场上练习自行车。真没想到大哥一下子来到了操场。我骑在自行车上,一看到他,心里就发慌,一下子从自行车上跌了下来,自行车的头也摔歪啦!只见大哥急忙跑过来,扶起我,扶起自行车,笑着说:“唉呀,怎么摔倒了呀!”他的搭话让我惊喜,也顾不得刚才摔了一跤的疼痛,我憨憨地笑着回答:“我不敢给你说,怕你舍不得。”哥笑了笑,说:“你长大了,也该学了,来,我给你扶着。”就这样,得到了大哥的认可和支持,我学会了骑自行车。别提有多开心啦!
从此,整天盼着家里人派我买东西,或者去已经嫁到邻村的姐家。因为,我可以骑自行车去啦!但无论如何这个车是我们家的公共财产。不是我的啊。
在上高中的三年,我很少骑自行车。因为县城离家较远每个周回来还要背馍(周日下午返校时带的干粮)。父亲让在城里上班的二哥给我买辆二手自行车。后来听说二哥50块钱买了一辆二手车,红旗牌的,二八的大车子。
这下有了日日思慕的自行车,我的自行车,哈哈~我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机油上在轮胎轴心,那个利索呦~别提啦!
每个周日去学校的时候,我都载着我关系最好的同学一块儿去上学。车头前面挂着我俩的馍袋子,左一袋右一袋,里面装的是妈妈烙的芝麻馍。车后面的座驾上坐着我最好的小伙伴,喜眉笑眼的,说真的,不亚于当今坐在宝马车里的小年轻。
因为我有这辆车,每到周六中午放学的时候,不少小伙伴都提前在课间约我,回家的时候能不能捎上自己,今天能否搭我的顺车。总之每个周六回家,周日来校,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于是来回路上,撒下了我们青春年少时的一路欢歌笑语。骑困了,坐僵了,互换一下,再继续前行。在那个时候我那辆破旧的二手自行车就是我们全部的快乐和满足。美!
第二辆自行车,彻头彻尾是我的。那时我刚工作不久,一到暑假就回到农村老家。
那时的暑假,酷热难耐,我家唯一能缓解闷热的工具就是蒲葵扇。记得那天傍晚时分,我和妈两个人坐在院子的大梧桐树下。妈坐靠在父亲生前最喜欢的那把藤椅上,缓缓地摇着扇子,我屈着膝坐着小木凳在妈的对面,中间放着小方桌,桌上摆着那套父亲退休时单位赠送的陶瓷茶具。太阳下山了,知了声声,闷热伴随着烦躁,看着藤椅和茶具,我们母女不禁睹物思人……就这样,送走了夕阳又迎来了月光。
月亮升起来了,抬头仰望,上弦月,农历大约初七八。月光清澈如水,照亮了我家小农舍,梧桐树影斑驳地撒落在小院中。起风了,有了一丝丝凉意。妈突然问起了我的未婚夫,正不知从何说起时,“咚咚咚”响起来敲门声。我急忙起身准备去开门,待我问一声“谁呀”来人的搭话我听出正是他!哇,陕西地方邪。真的是他!
我急忙开了门,只见他兴冲冲地推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站在门外。不容多说,自行车被推进了院子最亮堂的地方,全部暴露在月光下。亮苍苍明晃晃,车头车尾、车胎车丝那儿都发着光。
“这是我今天下午才买的新自行车!”来人脸上的兴奋被月光照得清清楚楚。“上海永久牌的,我爸托人买的,一推出来我就开始飞骑。”说着,端起我递给的一大杯水“咣咣咣”地喝起来了。一口气喝得见了底儿,接着说:“二六的,女式的,很好骑的,你可以来试试!”两片树叶影儿在他脸上晃荡,却依稀可见他兴奋的笑容。
这就是我的,属于我的,新的女式自行车!也是我的定情信物啊。
于是,我日日骑着这辆崭新的永久车穿行于乡间小路,农人们投来羡慕的眼光,我特别珍惜,特别自豪!
最终,这辆车载着我女儿的童年,轮子不停地转动,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往来于家校之间。
印象很深刻的一次,孩子上三年级了,报了英语学习班。下午六点去接孩子的时候,我们两个大人都去接,去学校的路上,他驾驶奋力蹬着,我坐在后面的座位架上。
约20分钟的路程,很快到了。等孩子们放学了,一群群从里面涌出来,孩子看到我俩,特别开心。“爸爸妈妈都来接宝宝了,太开心了!”说话间女儿看了看这辆自行车,问题来了:“我们三个人怎么骑车子回去呢?”是啊,怎么办呢?还是爸爸有办法:“妈妈骑慢点儿,宝宝坐后面,爸爸在后面跑着追你们。”就这样,走了不少的路,我骑骑走走,索性我俩再换一下,他骑我走,也是停停歇歇,孩子坐在后面,冲着后面的爸爸或者妈妈喊“加油啊!”,孩子一着急从后座上跳下来,也跟着一起走。一家三口说啊、笑啊,谁的车技怎么样啊,谁的跑姿又别致啦……哈哈哈,笑声撒落在孩子放学的路上。
这些自行车承载着我的求学经历,见证了我的浪漫爱情,也参与了孩子的成长,如今好久都没有骑自行车了。想到这儿,我加快了步伐,走到小黄跟前,拿出手机也扫一扫,去追寻我的自行车故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