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评价和建议的一点想法

今天在群里很平常的聊天,不知道怎么聊着聊着对方来了一句:你说的都是很片段化的,没有连接感的理论,这也许就是片段化知识的后果吧。本来这种事儿,对我来说完全可以无所谓,置之不理或者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并借以反省自己的不足进行纠正。但我却表现出极大的不爽。

不爽,并不是他说的内容带有否定的意思表示让我觉得尊严受损。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有人愿意给予正面或者负面的反馈不论内容是否客观正确都应该心存感激。

那么,我不爽的原因在哪里呢?

第一,这种抽象的表达方式,没有足够的诚意。就如同贴标签一样,“啪”的一下,什么都不解释,留下被贴的人一头雾水,一脸懵懂。我们从小的语境就是擅长戴大帽子,孩子做错题就是“你怎么这么粗心?”“你又不听话”……说的都是抽象的评价,这种评价听上去振振有词,除了招致反感,还能有啥作用?贴标签容易,要真正能通过评价给人指导作用,得了解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意见,起码要充分论证评价的思维过程,通过不同的思维展示,提供给对方可供参考的自我觉察模式,而这些深入的了解是需要用心和诚意才能做到。起码远比给一个评价要付出更多的心力。

第二,评价或者建议本身就是站在高位俯视他人的视觉。记得小时候,无论做点什么事,总是没有尝试之前家长就爱反复的叮嘱,做的过程中也不请自来的指点。家长可能是好意,可孩子的感觉反而会疑问我是傻瓜吗?我自己错了不知道纠正?我自己深处其中难道不会去权衡利弊?这种看上去的“关爱”带给孩子的反而是家人的不信任感,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父母对自己的信任感直接决定孩子对自己的信心。那么,家长为什么会总是建议?总是评价?一方面家长害怕孩子走弯路,希望经验教训能直接移植给孩子。另一方面就是家长自认为要比孩子懂得多,经常有句话:我吃的盐要比你吃的饭多,我走的桥比你行的路多。难道智慧就是靠年岁自然增长吗?撇开家长来说,就平常人相处之间,谁比谁傻?谁又比谁聪明到量级?就算确实比他人聪明,比别人思维更高一层次,可是人家并不一定要和你过一样的日子呢。在我看来,不主动建议和评价,就是对人发自内心的信任和尊重。包括对孩子。

第三,评价和建议大都是从“我”的经验出发,带有极强的主观性。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面对的时代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方式。这些方式都是个人主动或者被动调整和选择的属于自己的最佳姿势。在不了解情况下的从“我”的经验出发给予的建议和评价,多带鲁莽,不仅不能帮人,说不定还会伤人。真诚的做法应该是,理解对方,仔细听明白对方的需求,给出在同样情况下,作为个人的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案供对方参考。

回到开头,我们只是在讨论一个帖子的内容,这其中并没有涉及到个人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突然冒出这么一句带有否定意义的盖棺定论式的和建议内涵的评价,我没体会到其中的诚意,更没得到任何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只是被戴了个“帽子”,然后留下我在风中凌乱。

当然,撇开具体的人的因素,从抽象的角度来理解,注意知识系统化是没错。其实,我又何尝不是在体系化的道路上拼命奔跑。

如果追究到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其实这是作为一个朋友的诚意,我用非理性的态度现身说法来向朋友提醒,这是一种不太合适的人际处理方式。

我总觉得理性是用来面对陌生人的,感性或者冲动才是对一个人的最真诚表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一个人没有能力,所以没有欲望。
    多多名大大阅读 204评论 0 0
  • 第一章:金钱关系 金钱饥渴症 金钱匮乏的心理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因为内心有个“心理黑洞”。“心理黑洞”其实就是过往...
    简快心理咨询阅读 728评论 0 3
  • 在这里,希望喜欢它的人一起每日感悟人生哲理,为你的生活多一点改变。(开心不开的时候读读,心情都会好很多,何乐而不为...
    林窗鲸落阅读 213评论 0 0
  • 1、整理师到底是干什么的,能养活自己吗? 过去一年​很多小伙伴都在问我这个问题,现在统一回答哈。 整理师是为个人、...
    袁春楠阅读 966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