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存在着“反方”和“正方”的两级区分。反方即使身在天堂,也会把所有的时间花在寻找灰尘上;而正方,即使身在地狱,还会给自己做一把摇椅,好享受地狱之火的温暖。
一般来说,只要正反方能尊重彼此的看法,并接受彼此的意见,那么亲密关系中的两极其实可以合作无间。
然而,当旧伤浮现,而争吵的诱惑性愈来愈大时,两极之间的差异性会扩大,想要逃避痛苦的欲望,会使得两人离对方愈来愈远。
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两人都让心中的痛浮上台面,然后,借由有效的沟通,找到解决之道。
书中提到了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觉得很受启发。
一、我想要什么?
这是对自己负责的基本原则之一,你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我希望自己是对的,还是希望自己快乐?我想要冲突,还是要和谐?自卫还是互信?孤立还是亲密?单赢还是双赢?我想要妥协,还是完善的解决之道?
二、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误会一旦澄清,就不需要再胡思乱想,要知道,会指控对方,往往是由于太多的假设。
三、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表达绝对真实的意思是,我所说出的话,不会让冲突更加恶化。
比如,妻子晚归,丈夫说:“你晚回家让我很生气。”这句话就很可能让冲突恶化,所以它不是事实。事实上,丈夫会生气,是由于自己所想象出来的,妻子晚归的原因。
妻子的晚归也许是导火线,但绝不是造成丈夫愤怒的原因,丈夫本来就有一肚子的气,只是在等机会发泄出来而已。
比较接近事实的说法,应该是“你没有准时回家,我就生气了!”
更好的说法是“你的晚归让我了解到我心里有多大的怒气。”或者“我真的很不爽,这不是你的错,我只是一肚子火。”
最好的说法是“你昨天晚归,让我觉察到了内心的痛苦,我觉得自己被遗弃了,没有人爱我。但这不是你的错,我只是发现在内心深处,我是多么没有安全感。”
荣格赋予“投射”这个词一个新的意义: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有人做过实验,内心有恐惧的人,就会觉得跟他同一组的人看起来都很凶恶;心怀愤怒的人,就会觉得同组的人都有很多错处;有一个非常平静快乐的人说,跟她同组的人都是小天使。
如果在我的内心深刻地感受到被遗弃和寂寞,那么我就会自然地认为身边的人都是冷冰冰的,一点都不关心我。
对自己的感觉负全责,就能让我不再误认为快乐和不快乐的源泉都是外在的。能够明白对自己负责的道理,就能更加了解自己每时每刻体验到的事物。
四、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所有的事情,事实上都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当你感到悲哀时,你就会用悲伤的心去诠释所遇到的事。认为先有事情的发生,才引起你的情绪,这是一种自欺的想法,事实上,先出现的是你的感觉与情绪。
如果你仔细聆听,就能觉察对方现在的感觉。如果无法察觉,就要求对方多说一点,直到你能了解为止。一旦了解了对方的感觉,你就会想起你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也就能明白自己的情绪了。如此一来,你就开始分享对方的感觉了。
五、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家庭是你最早开始建构信念的地方。信念是指由想法、图像和感觉所构成的东西。家庭也是你最早开始感受情绪的地方。你在跟家人的互动中,可能会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在你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念的过程中,有关键性的影响力。当你必须成长,摆脱这些信念的时候,相关的情绪就会浮现并投射在适当的事件上。
因此,试着跟你的伴侣沟通,分享情绪的由来,有助于亲密关系的发展。
六、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一个很好的处理方式是,心里有什么感觉就说出来,尽量不做保留,也不抗拒。除了说出情绪的由来之外,你还必须说出情绪的强度、组成和它所造成的效应,但要小心不要在过程中放纵了情绪。
七、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当化解了自己的情绪之后,你往往会发现另一扇门,一扇通往更广大事物的门,我称作“空虚感”的地带,它是我们开始追求完全的“自觉”时才会遇到的感觉。寂寞、无助、绝望、迷失等,都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感觉似乎是那么深远又无边无际,以至于我们好像十分害怕感受它们。作者相信,小孩子发脾气,就是为了逃离这些空洞的感觉(注:有时候大人发脾气又何尝不是这个原因呢?)
八、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一旦选择面对自己最深层的感觉,你就可以开始将恐惧转化为爱意。
如果你能集中心力来面对无力感,并且接受这种感觉,那么你就是选择了爱。
如果能坦然面对痛苦而不抗拒,那么痛苦就会转变为一份礼物,让我们更有自信,更相信自己,更坚强,更快乐,更接近自己的灵魂,更了解彼此,等等。
当然了,现实中有很多人,没有足够的勇气,不愿去追寻真理,而情愿筑起心墙来确保自己的安全;或者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不愿做个快乐的人。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就牺牲了你所爱的人,把他们当作敌人来看待,离他们远远的,或者无情地攻击他们。你将一辈子在自我防卫中度过,无法信任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