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一定年纪,要懂得静而不争,要学会万般随缘,生命中许多事情,其实早已注定好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什么?
无非是:眼里都是故事,面容却无风霜。温和笑对生活每件琐事,不羡慕也不嘲笑他人。
少些执拗、愤怒与忧虑,多些温和、从容与释然,才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

01 一切随缘
俗话说:“人一辈子,你得信这一条:留得住的不需用力,留不住的不要费力;来去随缘、强求不得。”
寺庙里的小和尚对师父说:“师父你看庙门前的草快要枯死了,很影响我们寺庙的形象啊,我们该重新种一些了。”
师父淡淡地说:“随你!”
秋天来时,小和尚找来了一大包种了,往枯草上撒,老和尚在旁边看着。
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撒下的种子到处飞散。
小和尚一脸着急:“师父,种子被风刮走了,可怎么办啊。”
师父说:“既被吹走,证明是空种子,随性便好。”
风停后,几只小麻雀在琢食着地上的种子,小和尚又慌里慌张地找到师傅:“师父,种子要被麻雀吃光了。”
师父说:“鸟儿吃不完,随意吧!”
半夜一阵大暴雨下来,小和尚又愁眉苦脸地说道:“完了,今天白费力气了,种子要全被冲走了。”
师父说:“种子冲到哪,就在哪发芽,随缘便好。”
没多久,光秃秃的草地上长出了非常翠绿的青草。
老和尚跟小和尚说:一切随缘的“随”字,并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是不怨、不急、不躁、不强求;“随”不是随便,而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
生命中不管对人对事,都需要像老和尚对草种一样,不执着、不执念,一切随缘便好。

02 遇事不慌
苏洵的《权书.心术》中有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真正的高手遇到事情,一般会先将心情归整后再处理事情;先分析自己的心态,然后才去分析事态。
一个几百米深的矿坑里,突然出现矿灯故障,所有灯光全部消失。正在作业的矿工们一下子慌不择路地去寻找出口,但无论他们怎么摸索都没办法找到出路。
这时其中一个矿工喊停了所有同伴:“与其这样像没头的苍蝇般寻找,不如我们都安静下来,认真感觉风的流向,因为风一定是从坑口吹进来的。”
于是大家都听从了他的劝告,纷纷坐了下来,感受着风的动向。
开始时,大家并没感受到任何风在流动。但随着静坐久了之后感官开始敏锐了起来,慢慢地他们能感受到一丝微弱的风轻拂脸庞。
最终,他们都顺着风的来处,找到了出口。
狄更斯说:“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冷静、沉着。”
人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智商一般都会下降很多,容易犯错,找不到解决办法。
遇到让自己愤怒的事情时,先闭嘴冷静十几秒钟,或者先避开让自己生气的场景。
遇到不顺的事时,先不急着做决定,给自己两天时间冷静一下,把状态调整到最佳再做决定。
自乱阵脚,失去理智判断,往往源于心浮气躁。
林语堂先生曾说:“一个心地干净,思路清晰,没有多余情绪和妄念的人,是会带给人安全感的。 因为他不伤人,也不自伤;不制造麻烦,也不麻烦别人。”
生活中,少些冲动,多让自己冷静与清醒,如此,事情才有回旋的余地。

03 做人随心
每个人都不容易,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琐事杂事有时堆积得让我们呼吸不畅,想要逃离。
所以,如果可以,我们都要在有生之年,好好活着,尽量让自己随心而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活动着的目标,有些人一生追名逐利,表面看似风光,实则内心很苦;
有些人为儿女活动着,一生一切都围着儿女转,这样的活法没有自我,很累;
有些人,爱情便是他的一切,没有爱情便要活不下去,这样的人容易受伤;
有些人喜欢攀比,生活中往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下时刚有一丝得意之心,再比上时又一下子陷入苦闷中无法自拔。
如果我们以宽容为怀,知足常乐,以感恩之心随性活着,便会幸福,充实且快乐。
老王上周在工作岗位上病倒时算是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了,他觉得他躺病床上后,他也就没什么怕的了。
因为谁都怕他了:亲朋好友怕被他借钱;爱人怕他拖累;他才躺了不到两天,领导就加紧找人替他的工作,怕他回不去工作岗位似的;
医生更是怕他付不起医药费,问这个支出那个支出是否付得起,估计心里想着,余额不足就赶紧把他的药给停了。此时的他,没了往时的脾气与傲气,只能半死不活地躺在病床上任人摆布了......
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一切外物那都不是自己的,唯有健康属于自己。
一切烦恼皆自找,心不静,便自然凉不了。
人生苦短,做人随心随意,做好自己,相信自己值得温柔以待。

04
俗话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剪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
人只有一切随缘、遇事不慌,做人随心才能拥有清净快乐之身。
当我们心向平常,入眼处便皆是美好。
当我们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便能处处心安,处处是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