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僧兵救唐王
主讲:姜鹏
王世充曾经让自己的侄子王仁则逼死了小皇帝杨侗,而王仁则又趁着这个机会侵占了少林寺的很多土地。李世民和王世充在洛阳对阵的时候,少林寺的一些僧人就擒拿了王仁则,并且把他献给了李世民,李世民非常感谢,特允少林寺留有僧兵,这就是少林寺习武的由来。
李世民和王世充的这次战争,虽是李世民战胜了,但是这次首战,并没有真正影响战争的走向。当时洛阳并没有打下来,双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在一种焦灼的状态。唐军连续攻城十多天没有结果,死伤惨遭,士气低落,而王世充方面,洛阳城里的守军长时间断粮,将士们开始吃树皮草根。双方都在硬耗。
在这样的僵持局面下,王世充苦苦等待的窦建德,终于来了。当时北方只剩下李渊、窦建德、王世充这三股大的势力,所以这一战,可以说是决定天下命运的大决战。
当时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沿黄河逆流而上,准备和王世充合兵一处。在战争正式打响之前,窦建德给李世民写了一封信,要求李世民退回到潼关以西,交还其他土地,这样大家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以后还可以和气相处。
这封信,让李世民的团队产生了分歧。因为当时唐军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他们没有拿下洛阳,这就给王世充和窦建德合兵一处提供了机会。所以当时在唐军内部,就撤军还是继续战斗,展开了非常激烈的讨论。
有的将领说,这仗没法打,因为王世充的优势是,他有很多的精兵悍将,作战能力强,他的劣势是补给不足,粮草不够,而窦建德恰恰带来了很多粮草,只要他们合兵一处,粮草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反观我军呢,非常疲惫,攻打洛阳一直没有成功,士气也不高,再这么耗下去,我们的胜算会越来越小,所以还是撤军吧。
有的将领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说对,如果王世充和窦建德合兵一处,那我们的处境将会变得非常危险,但这不意味着这仗打不下去了,我们可以阻止窦建德进入洛阳,只要我们先把窦建德击败了,那么王世充的军队必然人心惶惶,不攻自破。最后,李世民是听取了后一种建议,决定继续把这次战争打下去。
当时的战争形势是王世充在洛阳城内苦苦支撑,李世民率军围困洛阳,窦建德在洛阳城以东的成皋(今荥阳境内)驻军,我们看地图就能发现,荥阳距离洛阳已经很近了,而在洛阳以东,荥阳以西,有一个叫虎牢关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洛阳东侧的门户,窦建德要想率军接近洛阳,虎牢关是他的必经之地。
所以李世民当机立断,说咱们必须得赶在窦建德之前抵达虎牢关,如果让窦建德占了先机,那么咱们很有可能就挡不住他们了。紧接着李世民就让李元吉和屈突通继续围困洛阳,自己仅仅带着精锐骑兵,直奔虎牢关。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窦建德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战略失误,我们说窦建德当时驻守的地方叫成皋,这个地方距离虎牢关是非常近的,但是他没有想过先攻下这个据点,把虎牢关白白送给了李世民。紧接着李世民和窦建德就在虎牢关展开了对峙。
当李世民和窦建德两个人这么对峙起来的时候,王世充坐不住了,他光听说窦建德要来了,但是好几天之后也死活等不到人,王世充实在是等不下去了,就打算突破唐军的包围圈,结果李元吉这次很争气,没有再犯错误,死死的把王世充围在城里。与此同时,在虎牢关,李世民和窦建德也发生了几次小规模的战役,窦建德一直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还被李世民偷袭了运粮部队。
这个时候窦建德感觉到有些压力了,他觉得如果再不快点支援王世充的话,洛阳失守就是时间问题,如果洛阳失守,单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打败李世民的。就在窦建德非常郁闷的时候,一个叫凌敬的人给他提了个建议,说咱们支援洛阳,不一定非得和李世民展开正面对抗。你想想看,唐军为了攻下洛阳,那是倾巢而出,所以我们现在在虎牢关面对的,那都是敌人的精锐。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在哪里呢,恰恰是他们的大本营,关中地区。假如我们突袭关中,李世民一定回救,这样洛阳之围不就解了吗。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围魏救赵之计,窦建德听了之后连连点头,准备照这个计划实施。但是历史有时候就是充满了巧合,就在窦建德准备围魏救赵的时候,一些干扰性因素出现了。那么事情的走向如何呢?请听下回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