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那就是:百依百顺。”
——卢梭《爱弥儿》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刷新了大家的三观。
上海人大卫今年48岁,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高材生。但是,他回国6年,不仅宅在家里不肯工作,还要靠82岁的老母亲供养。
大卫的母亲丁阿婆患有尿毒症,每月3500块的退休金既要治病,又要养活自己和儿子。被逼无奈,丁阿婆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大卫出去工作自力更生。
费尽心血培养的海归儿子成了只知啃老的“巨婴”,丁阿婆懊悔不已:“我教育不对,样样包办,他从小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
像丁阿婆这样“辛勤”照顾孩子的家长还有很多,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33.4%的受访者觉得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差,63.9%的受访者认为孩子自理能力变差的原因是父母等家人的溺爱,56.2%的受访者建议让孩子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孩子都需要经受锻炼、克服困难。父母的大包大揽剥夺了他们接受锻炼的机会,看似帮了孩子,实则坑了孩子。在《让孩子学会思考》这本书中,儿童心理学家达琳·斯威特兰把父母的这一类错误做法称作“家长陷阱”。
《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达琳·斯威特兰和罗恩·施托尔伯格20余年临床心理咨询经验的总结。他们通过对孩子们常见的能力、社交和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育儿路上常见的五大“陷阱”,并为培养出自信、独立、勤于思考的孩子提出了不少实用可行的方案。
育儿路上的五个“陷阱”
解救陷阱:父母亲自出马替孩子解决问题,把他们从麻烦和苦恼中解救出来。
解救陷阱集中在两个方面:学业和社交。
★学业
孩子写作业,家长全程辅导;孩子值日,家长帮忙打扫卫生;孩子考砸了,家长出面请求老师让孩子重考。
★社交
家长替孩子选择玩伴、安排聚会,还会亲自打电话给孩子闹矛盾的同学,督促他们和好。
为了不让孩子在同龄人面前自卑,家长给孩子买名牌衣服或电子产品,坚信别的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得有。
家长的大包大揽其实是在暗示孩子:总有人会替你解决问题。于是,孩子错过了一次次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也错过了学习交朋友、解决社交困惑的机会。
火速陷阱:孩子有任何要求,家长都迅速满足。
在很多家长眼里,爱孩子就要第一时间满足他的要求,孩子想要的东西马上给买,想吃的饭菜马上给做。
这种行为加强了孩子对愿望即刻达成的预期,让他们的性格越来越急躁,做事情也容易有始无终。
习惯了即刻满足的孩子只会考虑自己,不会替父母和他人着想。当需求没有被及时满足,他们就会不管不顾、大发雷霆。
压力陷阱:因为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推着孩子向前冲,完全不顾他们的承受能力。
为了让孩子成绩拔尖、多才多艺,早教课是必须要上的,外语启蒙是不能落下的,乐器也该学起来了。
尽管家长的初衷是好的,但孩子的成长受特定发展阶段制约,如果无视宝宝成长的节奏,一味地拔苗助长,家长将大失所望,孩子会沮丧挫败,最后两败俱伤。
给予陷阱:孩子有求,家长必应。
一些父母小时候家境不好,等自己有了孩子,就想让他拥有富足的童年。
于是,不管是高档玩具还是新出的手机,只要孩子开口,家长都会第一时间买来。
想要的东西轻易就能得到,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孩子想不挥霍无度都难,更别提学着勤俭节约了。
负罪陷阱:因为惹孩子不高兴,父母心生愧疚,忍不住向孩子妥协。
当家长管教孩子时,孩子会愤怒的对爸爸妈妈吼:“我讨厌你!”
这是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很多父母会被负罪感缠绕,为了避免和孩子继续吵下去,主动妥协让步。
这样做表面上拉近了亲子距离,实则后患无穷。孩子很快学会用不高兴做武器要挟父母,训导和管教也就无从谈起了。
怎样避开家长陷阱
家长要认清自己的使命:不是代替孩子体验人生,而是引导孩子勇敢前行。
珍惜孩子人生中的锻炼机会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孩子生来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身边环境,尝试新事物,增强自己的信心。
只要不涉及安全问题,家长都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体验,这是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即使孩子的解决办法不够完美,我们也不要马上提供简单易行的方案。可以在事后和孩子谈一谈经验、总结一下教训,一起想想下次怎样做得更好。
培养延迟满足的习惯
延迟满足是指为了长远的利益暂缓目前的需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忍耐”。
Walter Mischel博士做过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在实验中研究人员给幼儿园的孩子一颗棉花糖,孩子可以选择立刻吃掉,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后得到两块棉花糖。之后,Mischel博士将做了不同选择的孩子分成两组,并追踪了18到20年。
研究表明,那些愿意为了目标耐心等待的孩子大多学习目标明确,愿意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不懈努力,也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会因为一时冲动而意气用事。
让孩子学会心平气和的等待是培养延迟满足习惯的关键。下一次当宝宝要你陪他玩时,可以请他稍等几分钟,因为妈妈需要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完。跟孩子解释等待的原因很有必要,这能让他认识到自己是整个家庭的一部分,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如果每次孩子把脱下来的外套乱扔,你都一边唠叨:“把衣服放好!”一边亲自把外套捡起开,那么孩子永远都记不住要放好衣服。
如果孩子把外套乱扔,你就不许他玩最喜欢的电子游戏,只要被罚一次孩子就会记得牢牢的。
下一次,当孩子忘了带家庭作业,或者没有按时喂宠物,请一定淡定的旁观,真实的后果比爸妈不痛不痒的唠叨更有分量。承受过自己行为的切肤之痛,孩子日后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
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设定期望值,才不会陷入拔苗助长的误区。
★出生后到两岁:这个阶段的孩子通过小手摸、嘴巴咬、鼻子闻来感受身边的一切,父母可以在排除安全隐患后,放手让宝宝自己探索周围的世界。
★两岁到7岁: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能力飞速发展,情感变得复杂,但思维方式仍然以自己为中心。家长可以重点提高宝宝的词汇量、教他简单的数数和归类。
★7岁到11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在这个年纪,孩子即使“闯祸”后果也不会太严重,正适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12岁到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升很快,他们像海绵一样吸收信息,对人物和事件有了自己的看法。在这一时期,父母要抱着开放的态度,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对他们的一些叛逆行为不必过分关注。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和体会人生,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反思改进的过程,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会思考》这样的书,既教育了孩子,也让我们少走弯路,少进陷阱,学着做更好更合格的父母。
好书共读,欢迎关注公众号:丹顶鹤的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