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涛
早上在村头吃早餐。有个两岁多的小孩在吃饭的时候,试图做一个高难度一点的动作,结果撞到桌子上摔倒了。哭了。
他爸爸训斥他说:以后还露不露(露:显摆、表现的意思)?
小男孩哭着说:不露了。
这时,妈妈说:这么大的孩子了,怎么还这么息子皮(懦弱)?还哭呢?
然后爸爸妈妈一起说:你看看别的小朋友,都在那里安安静静地吃饭呢?你看看谁像你这样?
一个老太婆见大家看她和她的孙女,就很骄傲,然后又一脸严肃地看着坐在她身边的安安静静的三岁左右的女孩,用勺子舀了一勺汤,高声说道:“张嘴!”
我们刚好吃过饭,老婆抱着晴儿赶紧撤了。我付账后,也离开了。
这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很常见的一幕。其实,相比在县城的早餐点,上面一幕,或许还会有很多人觉得温馨吧?因为在县城的时候,常见的都是母亲打骂羞辱儿女呢?比如嫌儿女吃饭慢、磨蹭,嫌儿女挑食,嫌儿女不听话……这些带孩子的母亲,都很急躁,似乎急着吃晚饭送孩子到学校,还得赶到单位……
而农村人就散漫多了。不用急着上班。在县城,时常见到一些年轻母亲恐吓或直接打骂子女,而在我们村的早餐点,反而很少见呢。
即便如此,我也依然觉得触目惊心。
比如上面这个今天早上看到的场景。
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点小意外,受了点小伤(小伤也算不上,只是碰的暂时疼一会儿而已)。
结果呢?
先是父亲打击,不让孩子这么自由不羁,不让孩子这么随心所欲,压抑孩子爱活动、爱探索的天性,多少活得畏畏缩缩的孩子,就是这么被父母“培养”出来的。
接下来是母亲的讽刺挖苦,试图压抑孩子的感受,不让孩子哭。多少冷漠、冷酷的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
最后,父母合击,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自己的孩子,用别人的“好”来衬托孩子的“坏”,他们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向榜样学习,但结果却只能是给孩子种下又一颗“自卑”的种子!
再来说那个老太太,三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自己吃饭了,但是她仍然要孙女张嘴,她亲自喂。孙女被动地吃饭,连张嘴这个再自然不过的动作,她都要高声提醒……
在这些最普遍的日常小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小孩在被压抑着。
在那个小孩哭泣的时候,父母都在用各种话语压抑他,我家晴儿则不断对我们说:哥哥哭了,哥哥哭了……
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在郑州看到的一幕(以下是十年前写的):
冬季的一天,我因受寒感冒在一家小诊所输液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小女孩惊恐地哭叫声。
抬头一看,我发现对面一个大门前,一个粗壮的妇女正在扒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的衣服。小女孩惊恐地护着自己的衣服,但她那双小手哪里能阻挡住那双粗壮的大手呢?
那个妇女一边扒她的衣服,一边恶狠狠地吼道:“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要把汤撒在衣服上,不要把汤撒在衣服上,你怎么就是不听?你以后别穿衣服了!”
小女孩哭喊着:“妈妈,我不敢了,我再也不敢了……”但她的求饶无效。
很快,小女孩的衣服就被扒光了。她的母亲抓着她的衣服往家走,小女孩紧紧跟随,但她母亲突然推了她一下,并骂道:“你这不听话的臭丫头,我不要你了!”
小女孩摔倒了,等她爬起来,再追上去,大门已经从里面插上了。她使劲儿推也推不开。于是,撕心裂肺地哭声从她嘴里发了出来。
我震惊了。我无法想象在大冷的冬天,一个母亲会把女儿扒光并扔在门外。我想拔了针头,冲出去把门踹开,让小女孩回家。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动。
旁边卖煎饼果子的、卖水果的人们虽然也都看到了,但他们也只是皱皱眉而已,并没有说什么。
这时,与小女孩相隔三家的一个一岁多的小男孩看到了这个场面。虽然他还走不稳,但却还是蹒跚地走过去,走到了小女孩身边。
他伸出了一只手,轻轻地给小女孩擦泪。他的目光充满了悲悯,虽然他还不会说话,但我看得出他想说什么。
这个小男孩的举动不光我看见了,周围的人也都看见了。麻木已久的人们苏醒了。他们不再沉默,纷纷走上前,有的抱住小女孩,有的开始敲门,开始朝门里喊叫。门前的人越聚越多……
小女孩的母亲终于开了门,在众人的怒视下,她不得不把小女孩带回了家。众人的目光开始从怒视变得温柔,因为他们的目光接着落在了这个小男孩身上。
我的灵魂也得到了净化,因为我看到了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