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养”引起的热议
在养育孩子上,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穷养儿子,富养女”,比较典型的富养是李湘富养王诗龄。据说王诗龄每月吃7万花65万,一年花销够买一栋别墅,吃穿玩学等日常生活相当奢华……
我们没有资格去评论"这样的富养有没有错",作为一般家庭,我们也提供不了这样的物质条件。但是我们可以思考:
富养一定是要给孩子特别富裕的物质条件吗?
是不是可以重点在精神上富养孩子呢?
如果没有精神上的富足,物质富足会带给孩子幸福吗?
二.“富养”一定要很富裕吗
我有一个外国文学老师,一直很欣赏她从容的生活状态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
为照顾老母亲,她从北京的名校辞职去四川一所二本高校当老师。她学识渊博,从容优雅,和她交谈能感受到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在她身上能看到人生的丰富和充盈。
每次她的课都座无虚席,很多外院的学生都慕名蹭课,吸引大家的是她在文学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并优雅唯美的呈现给大家。每一次课大家总是能找到感动和共鸣,每一次上她的课都是一种心灵的滋养。
因为学习的需要和缘分,我有机会接近她,这么多年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她其实家庭不富裕,离了婚,带着上高中的孩子,兼着照顾同城年老的父母。
还记得第一次我去她在四川的家中,她的家里很艺术很讲究。
所有的装饰品,客厅里的挂画、茶几上的插花、桌子上的笔筒和台灯装饰、地上的垫子,要么是自己手工画或制作,要么是从各地精心淘来的。最精致的一处是阳台上的"阅读区",老师把它命名为"雨竹轩":两把古色古香的藤椅,中间放着一张实木的茶几,茶几上是一套精美的茶具,和一个充满艺术感的台灯;长长的阳台另一面是整墙的书架,放满了书,打开柜子散发着书香;窗台上是几盆美丽而充满生机的盆栽。老师说,把"雨竹轩"设在这里,一是因为光线好、空气好,二是因为对面就是一片芭蕉林,还夹杂着小片竹林,芭蕉林里有台阶蜿蜒向下延伸,景色优美,在这样的景色中看书备课都特别适合。之所以称为"雨竹轩"是因为老师最喜欢坐在阳台上一边看书一边听着雨打芭蕉和竹叶的感觉。
老师和孩子都喜欢古筝和画画。她说,每次回家,她和孩子都会放上轻音乐,卸下一身疲惫,回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弹弹古筝或者只是听听音乐,再整理下一步工作。
她们的生活很有规律,将生活、工作和学习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生活得很美,连每顿饭都要做得色香味俱全,我在她家吃过老师自己做的水煮鱼,感觉比饭店的还地道;她每天都和孩子有共同的阅读和交流时间;每年会带孩子去国内外旅游几次,开阔眼界,每次都是有备而去,满载而归。
在老师的眼里,看不到离婚女人的怨恨,看不到单身女人的疲惫,看不到上有老下有小的压抑,没有世俗女人的斤斤计较。虽然她说自己最大的问题是研究高度近视(医生说要节约用眼,否则眼底都要穿了),但她依然是那么从容乐观。虽然带着高度近视眼镜,但她依然非常讲究自己的打扮,每次上课都精心根据课程情景搭配服装和发型发饰。
不用刻意去教什么,她的孩子也潜移默化受着影响:孩子在当地省级重点中学上学,品学兼优,温文尔雅,知书达礼,多才多艺。
相信她以后在面对人生风浪的时候,这份内心的淡定和从容一定是她最宝贵的财富。
三."富养"的路,在父母手上
只有父母自己精神“富足”,才能养出"富足"的孩子。
1.过好当下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光是这种变化就容易让人异常焦虑。我们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进步不够快,紧紧张张的下班,匆匆忙忙的回家,马马虎虎应对每一顿饭,饭间脑海里还想着项目进展,草草回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眼睛盯着手机回复信息,经常抱歉对孩子的爽约,但事后并没有想过如何改变……
日复一日,每一个当下都没有去面对和感受,我们的心永远留在过去或漂在未来,而这注定充满是悔恨、疲惫或焦虑的。
过去已离去,未来未到来,都是不实际的,只有当下才是实际的,才是可感知和能给人力量。
只有当孩子看见父母是如何扎实的过好当下,他们才能感知到父母的爱,才知道什么是踏实,才理解怎样才能做到坦然,才有力量去应对压力和挑战。
2.多阅读
很多成功人士都有读书的习惯:
扎克伯格2015年在网上发布了他的年度挑战,目标是每两周读完一本书;
比尔盖茨每年基本都读五十本书;
股神巴菲特曾说过他从不看电视剧,除了工作,基本时间都用来读书;
俞敏洪曾经三个月读六十本书,平均一天半一本……
读书的好处,是帮助我们搭建一条间接获取大量知识和阅历的桥梁:好书让我们看到时代的变迁和大势的变化,行业发展特点和规律,公司的兴衰成败,普罗大众人生百态……我们可以借鉴和反思,可以受到启发和吸收,可以开拓思维,增长视角。
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交流探讨,自己会更睿智,孩子也会更成熟。
3.多行路
虽说我不太喜欢"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因为它似乎在用贬低读书的方式抬高"行路"的作用,但我还是非常认可多带孩子出去见世面的益处。
每次我们出去旅行,孩子都会有很多感悟,都会有明显的成长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拉进了亲子感情,更重要的是,从准备出去的计划、做攻略、提前了解目的地知识,到后面的共同欣赏和经历,事后分享……我们都和孩子共同合作,孩子都积极参与,点点滴滴对孩子来说都是幸福的成长。
"富养"不在于家庭有多富裕,而在于我们怎么定义“富养”,知道富养要达到什么目的,以及我们会不会富养自己。
做到这些,我们所做的努力,都是在富养孩子,潜移默化中,终将变成孩子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