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以后打算考研的缘故,故而特别注重《传播学教程》一书,书中多次出现李普曼这位学者的名字,他提出了刻板印象、拟态环境等概念,具有强烈的前瞻性,对于促进整个传播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课余,买了一本他的著作《舆论》,希望能对上述提到的概念有更为通透的理解。此书是基于美国社会历史为写作背景,对关于报纸、宣传、公意以及美国的民主制度等内容展开叙述。在刚开始阅读的过程中,部分内容对我来说确实是晦涩难懂,或许是自己缺乏相关方面历史的了解,但是阅读到后面,渐渐与作者产生共鸣,并且被他所举出的例子和提出的观念所折服,由衷的佩服这位传播学界的巨人。以下是我从书中摘录的话语,并提出一些自己浅薄的看法。
第一部分 导论
李普曼在导论开篇中提到了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这个寓言中所提到的人们对于影子的看法体现了人们生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中而不自知,并且愿意沉浸于其中。表明人们自己愿意创造出一个拟态环境,而且会受脑中拟态环境的刺激,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施加行动。作者举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达尔马提亚海岸登陆的例子,这个案例中体现了华盛顿参议员早已经在脑海中预设过环境图景,为了达到蒙蔽的目的,然而相互攻击的两个国家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站在公共利益的立场下去正当防卫,而这正是一种政治操控下所形成的拟态环境,而其结果是造成了一系列的政治谎言。
第二部分 通向外部世界之路
在第二部分,李普曼提出了“审查”、“保密”、“交流”、“机会”、“时间”、“注意力”、“速度”、“词语”和“清晰度”的概念,这些因素影响着舆论对环境信息的反馈能力。审查与保密机制阻绝了大量信息的传播,但还有很多信息没有传及公众,所以宣传家在战时的宣传活动产生的影响可见一斑。同时,社交圈子的建构能够体现出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追求,而其在另一个程度上就已为人们决定了接收何种信息,以及如何评价和判断这些信息。这样的圈子往往会阻碍我们开展建设性的思考,而作者也提出了要进行有效的思考就必须避免进行判断。我联想到了在实际生活中朋友圈的转发,朋友圈作为我们重要的社交圈子,会对我们的行为和观念产生影响。比如江歌案发生时,咪蒙等营销号利用人们同情弱者的心理发表了一篇名为《刘鑫,人血馒头好吃吗》的文章,这篇文章在朋友圈中产生了刷屏效应,当我们看到同学、朋友们都在转发同一篇文章时,从众心理会使得我们打开推文并且产生转发的念头,往往忽视其真实性和对社会舆论造成的影响。
第三部分 刻板印象
“亲临现场的目击者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再现事件的全貌。经验似乎表明,目击者对现场的印象会在事件过后变淡,但在讲述事件经过时,又会习惯性地添油加醋。他一心以为自己是在叙述事件原本的始末,可实际上他讲的是经过自己改造后的版本。人的意识中存留的信息绝少保持原貌,而大多经过意识的局部再创造。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观察,以及我们在观察时有哪些习惯。”
作者上述话语中谈到了刻板印象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同时,他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的思想越是缺乏训练,就越会倾向于想当然地认为同时被自己关注到的两个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我的理解是人们如果没能接触或者不愿主动接触更多知识和信息,他们的大脑会形成一个狭小、闭塞的空间,而这个空间内所存有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当他们要对某个事件作出评价时,他们往往只能依据大脑中有限的信息,但这并不能全面客观的解释清楚此事件。我们生活当中也存在很多存在刻板印象的例子,比如广场上放着《小苹果》的音乐,人们会以为是广场舞大妈在跳舞;再说到扰民问题,人们也会第一时间想到广场舞大妈。人们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失去了真实确切的观念,并且无法把握事物间真正的联系,进而也就无法对程度作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