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这个集白族建筑艺术(将另有篇章详细介绍)于一身的古镇,坐落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静静的,一点也不张扬。与云南四大商帮之一的喜洲商帮盛极一时的情景,多少有些身份不符。
是岁月的洗刷还是人为的干扰,是天灾还是人祸?此刻,我并不想去追溯其原因,只想静静地体会这座宁静得略有些苍凉的古镇。
走进古镇,游客并不客,倒也不错,远去了那喧嚣的人群车马,少了与她相邻的大理古城的繁华、喧闹与嘈杂,少了双廊古镇的杂乱与无序。她依着不紧不慢的步伐,傍着岁月缓缓而行。
曾经的繁华随着岁月的风雨剥落、沉淀,留给人们是坚实而厚重的历史沧桑。
曾经的喜洲商帮四大家,“严、董、杨、尹”国民时期,均建立了大宅深院。严家大院为“永昌祥”商号创办人严子珍所建,现为立于四方街的博物馆。董家大院,原为富商董澄农所有,现为政府的迎宾馆。而杨家大院,为杨品相1947年所建,现为美国林登夫妇经营的喜林苑。而尹家大院,为尹立廷1925年所建,现为多户人家居住,缺乏应有的保护,相对破落。
喜洲的白族民居建筑于明、清、民国间建造的就有有99院,除了上面提到的民国四大院之外,还有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建筑,有明朝杨士云的“七尺书楼”,清朝赵廷俊的赵家大院,除了严、董、杨三家大院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得相对完好之外,其他的院落,也就只随风雨飘摇,日渐衰破。
走进古镇的寻常巷陌,随处可见颓垣断壁,精巧美观的屋檐、木雕门窗、照壁、彩画、泥塑、石画等。虽经岁月风雨无情的剥蚀,仔细品读,依旧可以观察到那曾经鲜活的历史、那浓烈的地域特色、那鲜明的民族特征。白族人民那点点滴滴的思想、生活行为方式、与人和自然的交汇格局沉淀在这无声的建筑之中。
请看一组寻常民居的面貌:
(图片上传太慢,择时再上)
目睹这些古旧的景象,脚步逐渐沉重,似若不忍离开,我不禁想:若干年后,这些斑驳墙、模糊的彩画、已无棱角的泥塑还会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