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任何尝试都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伤害对方。最为明智的做法就是同对方保持距离,不要靠得太近,更不要动辄强加于人。在这个意义上,距离就是理解,就是温情,就是关心。”-村上
有位亲爱的读者就内向的问题,向我们留言:
在我还没上小学的时候,从农村去城市的叔公家里拜访,我妈正和叔公聊天,突然在这个安静、狭窄而昏暗的客厅里,远处那个红色的电话“铃铃铃铃......”响了起来。
叔公突然耻笑着对我说:小妹,过去接接电话。我瞬间懵逼,作为一个见识少的农村小孩,我连电话为何物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在陌生人面前接起陌生人的电话,拿起电话还要说一句:喂,您好!这多别扭呀,我对自己能表现出这种行为而感到害怕。于是,我只是转过脸,靠在老妈的身上。叔公和我妈你一句我一句地就开始嘲笑我:山里出来的,害羞。
这是我最久远的,关于害怕在人前表现的记忆,从那次以后,我发现自己在人群中,总是很安静甚至很害怕。
在人群中,有一种人总感觉自己表现得很不自在,他们内向的表现贯穿其一生:
读书时
内向的人,走进学校门口那刻开始,就觉得好多人看着自己。上课老师提问,总是低着头,不敢举手,就算那个答案自己很清楚,也还是不愿意回答,生怕回答会出错,给自己带来批评的声音和眼光。与同学交往时,因总想表现那个最完美的自己,所以总委屈自己像一尊木头那样行动。
记得我读初中时,一个女同学五官长得很标致,但由于身体发育,形体略显胖,穿紧身衣服就被人那些所谓的瘦子张大眼睛,露出很夸张的脸孔,问她:你怎么那么胖呀!!!
从此以后,我就没见过那个女孩穿过紧身衣服,把身体的形状深深的掩盖在宽松而毫无美感可言的校服里,甚至,有一次体育课,跑完步满身是汗,所有同学都脱了身上的外套,唯独她,只是把校服的长袖子紧紧地往手臂上卷起来。我不知道滴着汗水的她,当时有多难受,但是,她忍着活下来了。
工作后
他总觉得自己不能说错话,所以把所有精力都聚焦在把工作做得细致上。
有时候非得发表一次演讲一次总结,总提前一晚上准备材料,尽管准备得如此周全,在临阵上场时,依然内心焦虑、手心出汗、脚发抖、心颤抖,甚至出现轻微头晕的症状。
他的内心总觉得领导们、同事们在一个角落里给他打分,于是为表现最完美的自己,只能不吭声,不吭声,不然,吭声就显得自己与他们有多格格不入,与他们距离有多大,不吭声是为了保护自己!
在与亲戚朋友沟通时
能不见他们就不见他们,即使见面,也能立刻进入一种演戏的状态:话题,说的尽是迎合别人的话题。
此时,声调,也俨如演讲者的声腔:高昂、有力,略显夸张,而说话的语速,一个字一个字地吐出,因为他正在脑海里快速运转着,该如何组织这句话才完美。
但是,在爱自己的人面前,他们却表现得异常自在:
什么话题都可以说了。
2.四肢动作、语调音调与常人无异。
3.偶尔还能来点具备他个人特色的玩意,比如:开个让你笑喷的玩笑!到底什么让他们内向?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回避型性格”,它是指这样的一种人群:他们往往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作亲密的接触,唯求自安。
而造成回避型性格的原因包括: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
3.挫折的影响。
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因为内向,他们在自我感知上却很优秀:
1.他们更能捕捉细微的感性认知
比如吃饭,在有些人眼里好吃的饭就是好吃的饭,好吃的菜就是好吃的菜,除记住它的名字以外,不能表达为什么它就是好吃的。
而内向人群,可以在食物进入嘴巴的那一瞬间,把握为什么这口米饭如此美味,是它的干度、嚼劲所带来的口感,再配上软糯的豆腐,把硬的米饭与软的豆腐搭配就是绝佳,或者用美味的菜叶子包住米饭就是绝配,或者拉面的弹性搭配胡萝卜排骨汤的清甜就是美味......
诸如此类,不细细关注自己舌头感觉的人,比如光顾着聊天,是不能如闪电般总结这种敏感,而正是这种种的敏感,累计成他们在某一领域的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是一群很好的感性发现者。
2.他们是安静的情感顾问
因为内向人群无法从外在获取自己的乐趣,旋而把心思转向内在我的挖掘上:看自己喜欢的东西、找与自己的脾性合得来的人一起花费时光,这也成了他个人的积累。
我有个朋友,不喜欢出去应酬,要拉上他,像要夺了他的老命,然而他很喜欢一个人安静地看书、看电影、看搞笑的故事、资讯。
他的涉猎面可以说比身边任何人都广,当别人不高兴时,他仍来一堆搞笑的段子、视频又或者表情,总之,不快乐,请找他,烦恼时,也请找他,他总能从脑子里掏出那么些素材,让人觉得生活里有个安静的情感顾问真好,甚至让人以为他有万千迷妹追寻。
他们有自己的观点,绝不逊色于任何人,因为在外向的人忙于奔跑于社交时,他们在努力让自己归拢于生命本身,这又何尝不好呢!
如何与外界打交道?
当然,很多内向人苦恼的是:如何与这个外向人群占据话语权的世界打交道?
我想起大学时两位老师的一番教训:
1.把他们看成蔬菜
那位女老师来自北京电视台,她端庄漂亮,教我们商务礼仪课程,她那关于如何在演讲时消除紧张的话语始终荡漾在我的脑海里:当我面对黑压压一片的观众时,我每次都紧张害怕,但是我会告诉自己:把前面黑压压的头看成一颗颗的白菜,这样紧张就渐渐舒缓下来了。
2.当被夺去话语权时,不要害怕,适当时投入情绪表达
还有个来自台湾的、温厚的老师,他是兼职老师,主业在某知名国际公司做总监,但他的公司里也存在这样一种女性:她一张口,整个会议里的声音都好像被她吞没了一样......他当时对这种压抑氛围的描述如此生动,让我此生都难以忘怀。后来,他谈到对策:无他,淡定,然后放大声音,把自己的观点如面对空气一样表达出来。
说到底,人还是需要忘掉周边的干扰,让自己内心的声音,通过放大声音造成的情绪激动里,达到忘我,即让自己能投入地进入表达自己的内层意识。
不知道有多少人体会过跑步高潮,当人连续跑上8公里及以上时,那种兴奋剂类似的快乐就开始在脑海里出现,它让人加快速度,脚如踩着轮子一样飞速往前奔去,这时候的脚已经不是自己的脚,而周围的风景如电影开车的快镜头一样流逝而过。
这时候,人已经不是人,风景也不是风景,只有远处的一个点,那就是自己要到达的点。我想,这就是内向者表达时所需练就的状态。
内向又怎么样,让内向继续发挥它的功效,让内向的声音与内向的声音表达,也能合理地与外向的声音融合。
以上,
June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