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是汉语中的一个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其古字形像地面上的土堆或土块。它的本义是泥土或土壤,是生命之源,能够孕育万物。因此,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符号之一。
在甲骨文和商代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土”字的最初形态,它是一个下部一横表示地面,上部像土块或土堆的象形字。这种形态把“土”本来就是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表达得淋漓尽致,凸显了它的本义。而在《说文解字》中,它被解释为吐生万物的土地。二字像地的下面,中间一竖像万物从土地里长出的形状。这种解释表明,土的本义是泥土或土壤,但它又被引申为代表土地,国土,疆土,领土等词。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耕生活的最大特点,就是长期在某一相对固定的土地上劳作、生活,因此,土由土地又引申指家乡、本土或地方性的。如故土、乡土、土产、土匪等词,都代表着土的这种含义。由本土又引申出自民间的,如土法和土布,都是民间习用的办法和手工纺织的布。
土还有一种意义是指不合潮流的或不开通的。在古代,由于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人们生活在自己狭小的土地上,看不到外面快速变化的世界,他们的行为模式或其制造的产品就会显得落后、陈旧,所以土也被引申为不时兴的、不开通的,用于土里土气、土头土脑等词。
此外,在甲骨时代,“土”往往用作祭祀的对象,有专家认为是“土神”或“社神”。殷人已经把“土”作为崇拜物进行祭祀,可见在古人心中“土”的地位之高。很可能的是:从古人的信仰来看,所谓“社神”,简而言之,也就是“土神”罢了。
关于土的成语也不少,比如,战国时期李斯《谏逐客书》中说的:泰山不让土壤。意思是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秦始皇当政后,国家逐渐强大,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防止异国渗透,打算驱逐异国侨民。丞相李斯得知后犯颜直柬,上书说:泰山不让弃一粒土壤,才有如此顶天立地之大。江河对细流均吸纳归己,才有无底之深。作为一国之君,不拒绝任何黎民百姓的追随才昭示他的贤明大德。所以疆土不论东西南北,百姓不分同族异国,只要归顺于我,都该使他们安居乐业,这样天下太平,神灵也会降福于世,这才是以前三皇五帝无敌之所在。
李斯的观点打动了始皇,于是收回了逐客令,并从此广纳天下人才,终于统一了六国。后来西汉文学家韩婴又根据李斯此论引申为“泰山不让砾石,江海不辞小流,可以成其大。
人们以“泰山不让土壤”或“泰山不让砾石”来告戒世人要虚怀若谷,容事容人,作泰山一样的谦谦君。
关于“土”字您有什么要说的呢?请在评论区留言,共同探究汉字本源,启迪当下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