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最近对一句话产生了巨大的排斥感:以后有空请你吃饭啊。
要不就是:改天请你吃饭啊!
这句话就像小时候我妈和我说:“压岁钱我先替你收着啊!”一样没有可信度。
源起帮几个老朋友改了几篇论文,说实话,本质上就不是学同一个专业的,我能帮上忙的也只有在框架结构和查重率上“做点”手脚,手脚做了,感谢的话也收了,关了对话框,我想这顿饭大概短时间内是吃不上了。
虽然我们同城,隔着坐公交车也只是半个小时的距离。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养成了一种社交套路,不论面对任何人随口就能说出一句:“改天一起吃顿饭啊!”
不就是吃顿饭吗?为什么一定要在改天?而且改天到底是哪天?
说有空一起吃饭,99%的几率这顿饭就吃不成了。
快餐节奏下的社会,身边每个人都在忙,好像时时刻刻手头上都有自己的事情,撇不开放不下,像一根绳把我们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拉扯,但当我真的发现如今的我们连坐下来吃完麻辣烫的时间都被一句“这段时间没空”剥夺了,不得不让人觉得悲凉。
我甚至都能想象到当有天我们都毕业了,开始成了上班族,那我们一定是忙忙碌碌,朝九晚五,一刻都不得闲,围绕着职场,衡量着这个月的工资付完房租海够不够买一双新鞋~
那时,或许我们都会忘了,曾经在食堂里因为某天打饭阿姨往紫菜汤里多捞了一块鸡蛋而雀跃不已的人好像也是我们。
2
先不说别人,就我自己本身也是这样的人。
大学的第一个寒假,回家过年时收到以前初中班长发来的信息,需要强调的是那条消息不是群发,他说这周班里准备聚会,大家都好久没见了,你能来吗?
以前读书时,我在班上就不是那种所谓合群的人,经常找理由找借口不和他们一起去春游、外出等等,总之能避开的群体活动,我都尽量不参加,有时候实在躲不掉了,也是在现场找个犄角旮旯待着不说话。
仔细想象,这样的我真挺让人讨厌的。
所以我给班长回了一句“这次我就不去了,下次有空再聚吧。”其实我知道下一次我还是会说自己没空,那一头班长还在坚持,到最后,见实在劝不动我了才无奈说了句“那下次有空再聚吧!”
这样的话,班长连续和我说了三年。
今年回家在超市门口我遇到了他,还有不远处向我们靠近的很多熟悉的面孔,都说相请不如偶遇,当没有理由当借口,当真的面对面坐在一起时,我才意识到,对于他们其中很多人我都是怀念的。
我怀念的不是一抬头就能和他们嘻哈打闹的场景,而是有人能让我看得到年少无惧又一脸傲气的自己。
越长大,越孤单。
当这个世界为成熟的我们画了个圆,站在中间的我们看周边都是一种模糊的视线,分不清现实和从前。
张爱玲有句话大意在说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渺小。
曾听过一个网友诉说自己的心事:某天深夜,一个很久没联系过的朋友突然发了一条微信给自己——
“在吗?”
“嗯,什么事?
“听说你最近升级做校长了,可喜可贺呀!……”
“这有什么可喜可贺的,工作越忙,责任越大了呢。”
“那个……我有事想找你帮个忙,不知你有时间没有?”
……
最终事是定下来了,出于人情考虑,网友决定帮一把朋友,却没想到最后那个朋友只是顺水推舟地来了一句:“谢了,有空请你吃个饭……”
“好的……”
一番对话下来,网友全程感觉不到朋友的诚意,如果没有需求,也许那个朋友也不会想起自己现在过得怎么样。
一句“有空请你吃个饭”的打发,事后看来,假心假意,淡漠而又无从说起。
放空话的背后,是对感情的无所谓。
3
有些人,他(她)依旧和你存在于一个城市里。
可最直接的感受是,他(她)们更像是已经离开了。
因为你发现你们连吃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了。
极少聊天,偶尔朋友圈评论也得不到回复,有时候你翻着曾经上百页的聊天记录才会发现原来你们还是一起失眠聊天聊到天亮的朋友。
我们都各自忙碌在自己的圈子中,渐行渐远,忘了上一次见面互相调侃是哪天,某天翻看去年今日才想起今天是你的生日,奋斗在城市角落里,我们多了所谓的人脉,却少了朋友。
当所有人都开始逐渐相信:那些说有空常联系的人根本不会主动联系你,说有空一起吃饭的也不会请你吃饭。
我不愿”有空”最后只是一个假设句。
我不愿“改天”是一个遥遥无期的词语。
就像那些年我们单纯简单的情谊。
想送你回家的人,东南西北都顺路。
愿陪你吃饭的人,酸甜苦辣都爱吃。
想见你的人,24小时都有空。
想帮助你的人,再苦再难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帮你。
如果今后有人跟你说:有空一起吃个饭吧!
不妨直接回答:不用,我今晚就有空!
如果是在冬天就约一顿火锅,夏天约一顿烤肉,吃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刻对在我对面的那个人。
我一定会说:这么久不见,你还是那么能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