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阅读。我知道很多人希望通过养成阅读的习惯来提升自己,但是真到拿起书本以后,却发现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如果不出意外话,我下面说的这些情况你可能都遇到过,比如:不知道读什么书,总希望别人能给一个书单;或者买书的时候很兴奋,但读书的时候就觉一点意思都没有,很多书翻了没几页就再也翻不动了;再比如读了之后记不住,可能书确实读了不少,但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变化,等等等等。
可能多数人都感觉阅读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至少不难,因为从过程上看,阅读就是翻开书,用眼睛扫视文字,录入大脑,然后进行思考的一个过程,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能做到。这样理解呢,倒也没什么问题,但是从我自己的读书经历看,我反到认为阅读是一个技术性很强活动,如果对它了解不够的话,作为一个初学者必然会踩到很多坑,而有些坑,真的,非常非常浪费生命,如果不及时看清的话,就会让自己既损失时间,又丧失乐趣,反而得不偿失。
所以,如果你真得希望让阅读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话,我觉得很有必要专门花时间去思考这件事,一旦你摸到了阅读的门道,你会发现它不仅不难,而且确实能让自己感受到成就与乐趣。就我自己来说,我其实是一个资质非常普通、起点也非常低的阅读者,大家都知道我读书的速度是非常慢的,一年的读书量到现在都还没有超过20本的,不像很多读书达人那样,拥有各种技巧,但即使是这样,我摸索出来的读书方法也足够管用,我相信这些方法适用于每一个普通的练习者。下面就是我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供各位参考。
刚开始阅读时,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想清楚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如何对待阅读这件事会关乎到我们今后整个的读书历程,所以它非常重要。对我目前而言,阅读最大的意义有两点:一是可以随时和牛人聊天,增加每天的思考密度;二是给自己营造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所以,一本书在我眼里它不是一本书,而一个人,阅读的过程不是眼睛扫视文字的过程,而是和牛人坐在那里聊天,我想一旦有了这样的视角,阅读就变成了一件完全不同的事。
通过书籍和牛人聊天的好处是没有废话,因为那些文字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所以信息密度都比较高,而且就算自己一时听不懂,也不用担心对方会厌烦,我们一遍一遍地向他请教。另外书读的多了呢,就会不自觉地给自己营造一个虚拟环境,相当于把古今中外的顶级牛人都聚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面。我相信,在现实中,我们是很难拥有这样的环境的,而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最大的,也是最容易的。所以,即使你身处的现实环境并不理想,也可以通过这个虚拟环境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自己。
当然,跟人聊天也不是瞎聊,白聊。如果你有心的话,就会发现,其实所有的书籍都是牛人们如何看待事物,如何作选择决策的过程。看多了之后,就能借助他们高明的视角来提升自己的选择能力,而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不就是选择的集合吗?所以,我们如果通过阅读最终提升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能力,那必然就会影响到自己的人生轨迹,那么命运的改变就会从这里开始。
接下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选书。一般人在选书的时候都习惯向别人索要书单,但关于选书这件事,我其实更同意李笑来的做法,他的原则是:既不给人书单也不向别人要书单。因为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特别是为了成长而读书的话,我们得首先解决自己最迫切的现实问题,所以根据需求去选书是最贴合自己的。别人说什么书好,可以参考,但并没有太多的意义,最终我们还得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学会自己去选书。我把李笑来的这份《选书的基本原则》放到下面,大家再参考一下。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所选的书一定要适合自己。这里所说的适合是指阅读的难度刚好处在自己舒适区的边缘,就是有点难,但又能刚好能读懂的程度。凡是太难的、完全没兴趣的书,都不要硬着头皮去读,它肯定和我们之间还存在着信息缺口,如果强行去读的话,就会让自己的体验很痛苦,阅读的兴趣很快就会被消磨掉。所以凭自己的感觉去选书是比较好的,一本书如果选得好,那在读完它之后,通常是兴趣刚好愿意继续读一下本的。
选书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它和我们吃东西是一样的,我们为了身体健康,不去吃垃圾食品,那么我们了为了成长,也不能去读垃圾书籍。现在的图书市场,门槛比以前已经低了很多,真得不敢保证,是本书就可以读的,有些书不仅不好读,甚至读了之后还有害,所以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畅销书、流行书所蒙骗,最好是去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过的书籍,通常是不会错的。
即使如此,我相信你肯定还是会在买书这件事上浪费一笔学费,我个人觉得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选书能力的获取肯定需要付出一些成本。但如果你已经决心把读书这件事做为自己生命旅程的一部分,那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费一些也是完全值得的。我自己在最开始买书的时候也非常谨慎,挺心疼钱的,后来看到李笑来每个月买书的花销竟然是1000美元,而且那应该还是零几年的时候,所以我一下子就想通了,因为相对于今后用所学知识改变我们的命运来说,买书这点钱简直便宜得要死,即使多花点冤枉钱也根本不值一提。
另外就是很多人在选电子书还是纸质书的问题上比较纠结,我个人的喜好是读纸质书,因为纸质书方便我随时在上面标记,在相关的书页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同时在写作的时候,查找资料也是比较方便的,这两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电子书虽然便携,但翻页、写感想都不那么直观,当然些只是我个人的喜好,具体选择哪个载体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读书数量和速度。数量和速度这两个指标是最容易看到了,所以往往被很多人当成追求的目标,但事实上如果单纯追求这两个指标,就非常容易偏离阅读的目的。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更是为了实践和改变,如果读书时只是完成了文字扫视,但并不真正理解,那又有什么效率可言呢?如果读一本书只是知道了那些道理,而自己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改变,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紧紧盯住“改变”这个根本目标,很多阅读的迷障立即就消失了。
按照这样的逻辑推演,就必然会这样认为:如果没有思考、没有行动、没有改变,那么读书快和读书多是没有意义的。反过来说,就算你读得慢、读得少,但只要书中有那么一个观点触动了你,改变了你,这样的阅读也是高效的和有意义的。所以,我的阅读心法就是:根本不用在意自己读后是否记住多少内容,即使整本书都记不起来了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点、一句话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发生了改变,我就认为这本书没有白读。
这个理念可能让一些人难以理解,觉得这样读书简直就是一种浪费,但事实证明它比那些刷阅读量和追求速读的人更扎实、更长久、更有效。另外,用这种读书方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需要强迫自己去记住所有的知识。我自己读书从来不做什么思维导图之类的,只抓触动自己的点,那些合上书我依然能回想起来的知识往往就是我真正需要的知识,这种通过潜意识感觉来筛选知识的办法我觉得是一个很妙的办法。
所以,我通常读完一本书之后,还会花很多时间去回顾它,思考它,实践它,而不是像过关游戏一样,读完一本书就是大功告成,打个勾,然后向下一本进发。如果没有后面的回顾思考、行动实践的过程,真得会大打折扣。通常来说,只要你去回顾思考,就算一本书再烂,你也能从中提炼出那么一两个触动自己的点,让自己的认知和行动发生有益的变化。
如果你去实践这种方法,就一定会把“做到或改变”当成标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道或了解”的层面上,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容易想明白,真正要学的、能学的东西其实非常有限,所以面对海量的知识,根本就不需要焦虑。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可以气定神闲地看着周围世界里的人,看着他们极其焦虑地追求速读、刷阅读量,收集了一大堆和自己实际需求并没有太多关系的知识,没什么卵用却又无法自拨。如果你有那感觉,说明基本上,你已经跳出大多数坑了。
当然,对于阅读来说,跳出大坑也只是刚好回到平地,如果还向继续往上进阶,我想下面这两个建议非常值得你关注。第一个是要特别注意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关联。如果一个知识点让你想起了其它的知识,引发了关联,一定要留意,并把它记下来,知识间产生关联说明知识网络正在连接、形成或加固,很多牛人为了让新学的知识变为已有,还会刻意去发散关联,这种方法一定要用,这可是学习的核心方法。
第二个是读写不分家,如果你能在阅读之后,还能把所学知识通过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出去教授给他人,那么这个知识将会变得非常牢固。这道理和上一点一样,都是促进知识间的关联,而写作就是一种最综合最高效和方式,没有什么比这更好了。这样一来,输出和输入就会形成闭环,相互促进,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对于阅读,我想说的基本上就是以上几点了。虽然不多,但是如果你能够认真遵循,我相信你一定会爱上阅读,并让它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当然,这仅仅我自己个人的一些角度,不一定都正确,最终适不适合,需要你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判断。如果你暂时觉得认可,那就去实践吧,道理再好,最终还得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去。如果实践过程中有任何困惑和疑问,可以随时到知识星球给我留言,今天的公开课就到这里,我们下个主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