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武汉“清零”了。再次和武汉的朋友们聊天庆祝,又谈到了三个月前,全国关注的“火神山”。
对于“中国速度”、“基建狂魔”,你肯定能说出很多引以为豪的股市。也许,你会认为火神山的成功,正是借鉴了03年非典期间,“小汤山”医院的模式;或是人多力量大、集中精力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无私忘我的精神……毕竟“基建狂魔”这个称号,不是随便用的。还有,一些项目管理的老师们,从专业的角度,分享了“火神山”这个项目的成功经验。
今天,我们再从产品管理的角度,一起回顾“火神山”,做一次复盘。
需求
在决策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时候,我们对于新冠肺炎的认知,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对于病毒的传播性,大家心里其实没底。当武汉下达封城令之时,有些当地人是很绝望的。那时,医护用品奇缺,甚至连不少医护人员都感染了。
建医院,不仅要解决床位不足的窘境,而且要保护好来自全国各地的逆行者们。因此,除了快,还要安全,这是最基本的需求。
此外,人员与物资的移动、信息交互、水电气、安保、消防等等需求,考验着设计者们对需求的全面思考和准确把握。
要快,要更快
在10天内,建设一个1000张床位的医院。“云监工”们看到了加班赶工,24小时连轴转之外。如果你是产品经理,该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
加班赶工,的确能缩短周期。但是,不仅需要增加预算,而且还会带来赶工的风险。做产品时,通常会优先考虑结构性缩短周期的方案。
从已公开的建设图纸来看,你会发现,它像是一个“工”字形。
“工”字形的设计有一个好处,就是容易复制。如果我们把好几个“工”字形,通过中间那一竖串联起来,采用中轴对称的鱼骨状布局。到了后期,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进行延伸(会生长的建筑)。每个工字,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叫做装配式建筑,不用在现场扎框架、浇筑混凝土,而是把墙面、板子等作为零部件,在工厂里生产好,然后运到场地内组装。这样一来,建火神山就好比搭积木,可以快速拓展;并且可以做到无论如何拓展,都不会影响到原有的建筑。
4月1日,韩国首尔大学医院闻庆分院也建起了一座“火神山”医院。这座医院,由中国企业远大科技集团建设。这座医院是100%工厂化预制生产,运抵韩国后再组装、调试,经过验收后就可收治患者,两天就安装一个“火神山医院”。
平台化、模块化,是结构化缩短周期的好办法,还能降低制造的难度和风险。
要安全,要“零”风险
“救人之前先救己”,如何保护好这些逆行者呢?“隔离”,降低接触的风险。
工字型,那两“横”,是病人住院的地方,而“工”字的那一竖,是医生主要活动的区域。这个设计有什么好处呢?“工”字形的设计,让医护人员和病人生活的区域隔开。而且,他们在建筑中,走的路线,也是尽可能地错开。这让医护人员和病人,除了必要的治疗以外,尽量降低接触机会。这在最大限度上,保护了医护人员,降低了他们的感染概率。
此外,搭积木的方式其实也是为了降低感染率。设计师将火神山医院,拆成了一个个的积木块,每一个积木块的尺寸,就叫做“模数”。比如走廊的最小模数,是3米×3米,病房的最小模数,是3米×6米。
此外,搭积木的方式其实也是为了降低感染率。设计师将火神山医院,拆成了一个个的积木块,每一个积木块的尺寸,就叫做“模数”。比如走廊的最小模数,是3米×3米,病房的最小模数,是3米×6米。
而在每一个积木块里,都可以继续拆分,根据实际需求,隔离出更小的房间。比如说在两个确诊病房之间,就需要单独隔离出一个缓冲间。整个医院根据感染的风险,分别分成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洁净区。医生的活动范围,最多会深入到半污染区,而从半污染区进入洁净区的时候,又需要经过层层的更衣、消毒。这让病毒在医护群体传播的概率大大降低。
冬天的武汉又湿又冷,采暖供暖必不可少。要是用电空调采暖,室内温度升高可能会滋生细菌。医院划分了几个不同的区域,实现气压的梯度,清洁区气压最高、半污染区次之、污染区最低。这样,火神山的空气流动起来,永远是清洁区往污染区流,避免了交叉感染。
大家知道,新冠病毒患者的废弃物和排泄物是带有病毒的。如何做到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呢?
火神山靠近湖泊,首先要考虑到水污染的问题。医院的废水,要经过7道严格的工序,系统检测合格之后,才会被排入市政管道。武汉是“百湖之城”,湿润的气候条件,可能有利于病毒的生存和传播,也对医院的防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就特意铺上了一层“防护衣”,叫做HDPE防渗土工膜,防止返潮和渗水。
总之,在建设之初,就确定下来管控好气流、人流、水流、信息流、物流……火神山医院,不只止于快。产品一气呵成,不返工,取决于产品经理的思考维度。
写在最后的话
承接这个项目之初,困难极大。除夕夜开始的设计,没工人,没物资。全国人民关注,压力山大,容不得丝毫差错。十天内,调动全国各地的物资,把上万人聚集在一起,还要做到零失误,零风险。
其实,我不是建筑行业从业者,专业方面的信息,来自与中建三局同学的聊天和网络上公开的资料。今天和你再聊火神山,我担心无法全面表达参与者的巨大贡献。
这场战役,可说的故事太多。今天写这篇文章,再次回顾“火神山”。除了想与你分享,短时间完成一款产品,所需思考的问题之外。还希望大家看到,我们共同见证过的这个“中国奇迹”,倚仗的是思维缜密的设计者,忘我奋斗的建设者,还有坚强有力的国家。
最后,向所有参与过“火神山”建设的人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