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有些东西一定要永远铭记;一个国家,有些精神一定要永远传承。我之所以在《无问西东》这部电影上如此赘言,是因为我觉得,它就算有千般不好,但它在根本上是一部温暖的、善良的、用心的电影。它在当下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提醒我们要忠于自己,不忘初心;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追求优秀没有错,但不要忘记“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西南联大,让我们知晓了在那个艰苦卓越的年代,还有那样一所大学,还有那样一批人物,守护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脉。
关于文脉
资中筠先生说,中国古代士人阶层,也就是知识分子群体,有三个内在特征:其一为有风骨,讲名节;其二为怀抱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其三为“颂圣”文化。此说颇为中肯,但倘要加上一条,我以为是守文脉,重传承。
电影中对西南联大师生的描写,即是对此种精神的最好解读。他们时刻都有性命之虞,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们在空袭的警报声和隆隆战机声中潜心授课、认真学习的模样:冯友兰在防空洞里还在给学生讲黑格尔,陈寅恪在逼仄山丘上还在给学生讲史学。条件虽苦,但他们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
最喜欢电影中“静坐听雨”这一段:由于屋舍简陋,暴雨倾盆时教室里四处漏雨,但先生仍旧讲课,学生仍旧听课,最后实在因雨声而停止授课时,先生索性大笔一挥,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字。
这是怎样的一种从容不迫,这是怎样的一种自信笃定。
而正是这种精神,使“西南联大”这个仅仅存在了八年的学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中国大学无法攀登的珠穆朗玛峰。
八年时间,从西南联大毕业的学生虽只不足4000,但却诞生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时任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名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大,在这一点上确实做到了兼容并包、海纳百川。
陈寅恪、冯友兰、钱穆、傅斯年、钱锺书、沈从文、闻一多、梁思成、朱自清、金岳霖,这一个个名字都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响亮的名字,正是他们的守护与传承,才创造了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才培养出那些优秀杰出的人才。
而西南联大之所以令我们如此怀念,是因为它真正代表了我们理想中“大学”的模样:大师云集,自由开放,尊重学术,探究真理。
当我们提及那些先贤学者时,除了要知道他们所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更要了解他们曾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为了研究学问而付出过怎样的努力:陈寅恪的父亲著名诗人陈三立,在日军攻占北平后绝食而死,他正为父亲操办丧事,日本宪兵队却邀其做客,他饱含悲愤离开京城;华罗庚屋子被炸后只能委身于牛棚之中,每天早上步行十几里路去联大上课,晚上归来后又潜心学术;林徽因在染上肺结核后拒绝出国,毅然留守国内,与丈夫梁思成一起完成《中国建筑史》……
正是因为他们的不甘屈服、立志为学,才造就当时各学科灿若群星的现象,而西南联大亦成为传承中华文脉和彰显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
如今,总有人说这是没有个大师的时代,但扪心自问,那些说出此话的人,又能否做到甘守清贫、潜心学问?
学术之进步,文化之繁荣,都需有人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方可实现。而如今,这把火炬已传到我辈手中。
惟愿中华文脉不断,惟愿九州才人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