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作业:(1)体会咨询师的那句反问:“如果您高考成绩不理想,会不会抑郁啊?”(2)认真复习社交焦虑,尤其是羞耻!
1.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严重的情形是,社交焦虑体验强烈的个体,其每天的各种活动,如走路、购物、社会活动甚至打电话都是很大的挑战。他们不仅与“权威人士”交往困难,与普通人交往也会出现问题。
社交焦虑的个体不仅在现实情境中体验焦虑情绪,而且在离开使他社会情境后,还在头脑中不断分析和“回放”焦虑情境,使社交焦虑情绪获得强化。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还伴随着生理上的症状,如出汗、脸红、心慌等。个体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它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成长过程中经常受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体验强烈、自卑、模仿与暗示都可能强化社交焦虑。
居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社交焦虑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的,第三大危害美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2.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臻,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认为自己对什么都无能为力。
公开的情境会易化羞耻感,所以减少羞耻最容易的一个办法就是自我孤立,远离他人。
人们也可以通过积极的努力,改善自己的行为表现来减少羞耻感。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力量,过少或者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体发展不利。
当仔细体会老师那句反问:“如果您高考成绩不理想,会不会抑郁啊?”时,我也被带入了情境,想起自己那些考试失败的经历,也开始抑郁了。只是很不巧,我又中招了,我就是那个没有共情能力的人,只能体会自己的心情,却无法共情别人的情绪,尤其是对女儿!
甚至不客气地说,对她,我没有共情,只有道理,只有说教,只有控制!还好今天的文章对我也好像是场及时雨,在她即将期末考试的复习阶段,我是否能管住自己,先闭住嘴再说。说实话,连做到这点都难。还好有点自知之明,还会有点自省,把不自觉收起来,带着觉察,刻意去做吧。唉,有时候想想,她真不容易,也只有在我平静的时候才能体会,见了她又全然不是这么回事了。
忽然记起了我中考时的一段往事,那一年,我的一个好朋友她中考失利,其实我心里也挺难过的。当她知道自己没有考上的那一刻我在她的身边,看她神情低落的样子,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可是就那么干站着又是我不能容忍的,那时候也不懂得陪伴的意义。
甚至记不清我说了什么,反正后来她是哭了。我更是着急起来,看着她哭得那么伤心,我更是手足无措了,我又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只是拽着她的袖子看着她低着头掉泪,我也感觉快被开哭了,差点也陪着她一起哭了。
我们当时是站在她的房间里,两个人都那么站着,我一无是处,只是看着她,连句不哭了也说不出来。正在我无助时,她的家人喊她,她急忙擦干了眼泪,调整了一下情绪,甚至给我一个勉强的笑,然后就走出去了。
我一个人呆在她的房间里,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终于我还是决定逃了,我不能再面对她的哭泣和我的无能为力。但也不能直接一走了之,于是我在她的书桌上留下了字条,没有说我走了,而是写了一些鼓励的话,估计是振作之类的有点励志的话,写完了也忐忑,当时却是我的所想。
再见到她时,我们谁也不提这件事了。我以为就这么过去了,只是在很多年以后,不知怎么说起了当时的情景,她对我说,开始我陪着她很感激我的,只是后来她看到我留的条就特别生气了,觉得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换了我们的处境她说的比我还好听,而且她甚至觉得我是在炫耀和嘲笑她!
当时很吃惊,我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发自内心的。现在想来我是多么自以为是啊,只因为我不能接受她的哭,不能接受只陪着她呆在哭泣里,她的情绪是我不能忍受的。所以我急于改变,却没有真正共情她,当然也没有真正理解她的处境,不客气地说,我当时是以胜利者的姿态来说这些不痛不痒的话的,对她当然是一种伤害,她生气自然是正常的。
现在想来,也是庆幸,好在以我们的了解,她还会对我说出她的想法,如果当时我说的再多些,我们因此绝交也不为过吧。
最深的共情就是我懂你的欲言又止,我允许也尊重更接纳你所有的情绪和状态。
高考成绩不理想当然会抑郁了,当然不愿意见人了,只有懂得,才会慈悲。
今天的文章给我敲了警钟,也给我上了一课。
你想静静,我也静静的不说话。
正如顾城所写的那样: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