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种真挚的大米,摆在国人面前,国人没有珍惜,直到发生疫情,我们才后悔莫及。那种大米,活在60、70、80、90的儿时记忆里,它旱涝保收,无论你是台风、洪涝、干旱,它都无所谓,牛哄哄的不减产,牛气冲天,农民遇到了灾年,是对这种水稻感恩戴德;到了风调雨顺的年份,这个水稻仍然这么固执,不增产,这就惹恼了农民。于是这种水稻逐渐被淘汰。这种水稻特别香,口感非常好,只是产量不高,它的味道,就是咱们儿时的味道。
水稻有一个特点,要么高产低质,要么低产高质,产量和品质(口感)一定是反比例的。
咱们从小看到大的新闻联播,牵涉到农业的,是国家大力扶持增产增收的新闻;是领导视察农田,帮助农民实现丰收的新闻;是农村扶贫,实现丰收的新闻。从国家到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目的,都是要高产和丰收,而一旦涉及到水稻,提高水稻产量的代价,必定是降低水稻的品质(口感)。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是反比例的,当我们一直在强调要高产,帮助农民脱贫的时候,已经是默认了降低水稻的品质。
水稻的口感,根本决定因素在品种,跟你打不打农药,没啥关系。你给水稻打农药了,只是说大米有农药残留,但是大米的口感不改变的。科研人员培育的杂交水稻,培育的目的,是提高水稻的产量,中国人太多,国家首先考虑让大家吃饱的问题,至于好不好吃暂不提,于是高产的杂交水稻诞生了,它产量很高,养活了中国人,至于口感嘛,你们每天都在吃你们心里清楚。
有一个生动的例子,10年前我吃的东北五常大米,那是真香,可以不用菜,干吃白米饭。10年后,我又去了东北,再次吃这个五常大米,口感已经差了很多。这10年间,五常大米的产量翻了很多倍,他们也是以牺牲大米的口感换高产的。
世间万物都是环环相扣的,高产同时导致了很多安全隐患。1.陈粮太多了,陈粮本身口感就差。2.陈粮容易发霉,经过人工抛光以后,流窜到菜场超市。3.有人用劣质油,甚至地沟油给大米抛光,你看到大米油光温润,很好看,那是因为给大米上油了,你淘洗大米的时候,在淘米水上面可以看到有油光,上过油的大米,当然口感也相对好吃一些,不过你感觉廉价的大米,商家会舍得用好油来抛光么?
为了安全和健康,建议大家吃粗米,少吃精米。
2019年的非洲猪瘟,死了太多太多的猪,直接导致猪肉价格赶上了牛肉价。你们可知道,死掉的都是国外的白皮猪啊,这些猪是从美国引进的品种,在我们国家大范围的养殖,一场猪瘟下来,导致外国白皮猪全死了,而我们中国本土猪,却好好的活下来了。可惜啊,中国本地土猪品种很多,但几乎都绝种了,它们比大熊猫还要稀少。
为什么中国人不养中国猪,而导致中国本土猪灭种呢?因为中国猪长得慢,产肉少,国外白皮猪长得快,产肉高。这也是活生生的追求产量,而不顾品质的例子,最后的结果是外国猪大量的在中国饲养,遇到非洲猪瘟全部死光,养殖户欲哭无泪。
猪肉和大米一样,当我们一味的追求产量,都是以牺牲品质为代价的。幸好我们国家发展的还是挺可以的,大家都能绝对吃饱了,咱们现在开始考虑怎么样吃的好,吃的香。而要吃的好、吃的香,不是老一辈农民的事情了,他们是负责让大家吃饱的,这是我们新一代农民思考的问题,还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