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的15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说谎

“你玩过过山车么,我玩过。”(三岁半男孩)

“真的呀,好玩么?”

“特别好玩,不过只有勇敢的人才可以玩。”

“什么样子的?”

“它会慢慢的往上爬,然后到最高最高的位置,哝,就像那个楼房那么高,不不不,甚至比那栋楼还要高,然后嗖的一下滑下来,很快很快,比飞机还快.”

“你还坐过飞机!”


“那当然,我爸爸妈妈经常带着我坐飞机。”

其实,这个小男孩根本没有坐过过山车,也没有坐过飞机,这一些都是他听小姨说的。


当妈妈知道孩子“说谎”便大声呵斥,你这么小,怎么能和朋友说大话,说谎可以不是好孩子。爸爸妈妈都不喜欢说谎的孩子。

诚实不是一种美德,但更是一种力量。孩子说了大话(谎话)是事实,但是孩子为什么要把发生在小姨身上的故事,转嫁到自己身上呢?

讲这句话的孩子,内心的声音是“我想向你们证明,我很勇敢,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你们的焦点,希望你们可以崇拜我”这些感受背后的感受就是”我希望爸爸妈妈可以陪着我,我需要勇气和力量。


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逃避责任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

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无论哪一种都不应该强扣给孩子道德败坏的帽子。



只有正确的解读和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才会快速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阶段。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去坐过山车”的时候,妈妈可以回应说:

“是吗,宝宝真的好勇敢!”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

“宝宝一定要好好吃饭,快快长高长壮,等你大一点,咱们和爸爸一起去坐过山车!”

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们绝对有在对话中清晰自己的能力。在妈妈的理解中,拨开显示与想象的差距。



即使孩子真的说了谎话,我们也不应该直接指责孩子,孩子会说谎,或许是因为父母也有过这样的行为,或者家长过于严格,他需要自保,我们可以尝试换个角度,告诉孩子,只有诚实,你才可以很坦荡的面对一切,才可以活在阳光下面。

将孩子错误的行为放大,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强化。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正确的解读了孩子的行为,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建立自我意识和行为。

面对孩子常出现的15种行为表现,我们会做一连载。

下一期我们一同探讨当孩子嫉妒心降临,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化解?

特别是在二胎时代盛行的今天。



如果你觉得本次分享对你有帮助,也欢迎大家关注、点赞或者转发。

也欢迎妈妈们在评论区畅所欲言,我们一起探讨交流。

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享受育儿,轻松培养好孩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