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古人留下的智慧却一直影响着现在,当下的很多文化也只是以现在的语言,重新阐释传统文化而已,没有什么创新和发展,只是一种传承。今天听了塔塔教练的《如何听,孩子才愿意说》,一个“聽”字,更是彰显了古人造字的独特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说到如何听,可能都会认为听有什么难的啊!带着两只耳朵不就是听吗?事实也真不是那么简单。塔塔教练通过聆听的四个层次和四种沟通的结果,全面分析了听的不同状态和效果。听可分为:下载式、事实式、同理式和生成式。选择了不同的听,就会出现不同的沟通。下载式的听会选择吼叫式沟通,事实式的听会选择说教式沟通,同理式的听会选择同理式沟通,生成式的听会选择对话式沟通。对比四种不同的沟通方式,带来的结果也可想而知,唯有产生同理和对话,和他人沟通时才会顺畅,才会觉察到他人的需求。想想我们和学生或孩子对话时,我们践行的是哪种听了?明知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但是在问题面前,我们都会情不自禁的选择了吼叫和说教,因为这样我们会觉得有效,也符合我们自己的角色。但是,这样的沟通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变成了矛盾,想要达到期待的教育效果,反而成了一种奢望。
直到塔塔教练讲述了“聽”的含义,才发现我们都没有做到真正的听。就如青春期的学生说爱一样,不懂爱的真谛,可以很快爱上一个人,也可以很快不爱一个人。真正的“聽”是怎样的了?需要调动全身的注意力,带着耳朵去听,带着眼睛去看,带着一颗心去感受,带着敏锐的觉察力去感知。在小组对话练习时,各组的案主也都进行了固定的流程练习,在分享时案主们纷纷感受到了被全然地倾听后,带来的那种被赋能的状态,释放、尊重、同在、支持、幸福等关键词,充分展现了全然聆听的神奇效果。我突然想到丹尼.斯蒂尔说过的一句话,“教育工作者很容易感到孤独和孤立无援。”的确,教师一直是倾听者,不是听学校领导讲,就是听学生讲,谁又认真听过老师的分享和倾诉呢?我想教师们除了孤独感,还会有深深的职业倦怠感。如今的教练型对话,让教师们感受到了联结给予老师的那种鼓励和赋能。同理,自己被聆听会如此赋能,我们和孩子们相处,是不是更应该做一个聆听者,全然地去听孩子们的表达,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全然地聆听一个人,让我突然想到了日本黑彻柳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书中写了她在巴学园上学的幸福生活。记得小豆豆第一次去小林校长办公室,就得到了最佳的待遇,对于小豆豆来说是从未有过的人生体验,校长认真地倾听了她四个小时的讲话。而且小林校长在听小豆豆讲话的时候,“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向前探着身子,专注地听着。”被人倾听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被倾听的时候会感到被尊重和被理解。正因为如此重要,才会让小豆豆的人生从此发生了变化,那个时候就在心里有“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的念头。此时,教育的种子在小豆豆心里开始悄悄生根发芽了。
说话是一门学问,需要学习,才会说好话。聆听也一样,是一门学问,只有学会聆听,才会听到对方心里的声音,产生共鸣,把爱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