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轻狂的五个好友在一个叫纽顿黑文的英国小镇参加了““勇闯黄金哩”“的挑战,即连续在一路上不同的12间酒吧喝光12杯啤酒者获胜。挑战中途不断有人因发生不适反应而放弃。
三十年过去了,当初带头的Gary沉浸在曾经的疯狂里,进了精神病院。在痛苦与绝望的现实中,Gary选择了生活在回忆里,他穿上少年时的衣服,决定邀请那四个伙伴再走一次“黄金哩”,并完成整个路程。
可朋友们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成长让大家都变成了务实的中年男人。在Gary的怂恿下,四个人极不情愿地上路,却在其中一间酒吧发现整个镇子的人都变成了机器人,他们想取代所有人类,以创建更完美的地球。
Gary与朋友们一边逃跑一边喝酒,终于走到了最后一间酒吧:“世界尽头”,歪打正着地发现了外星机器人的主机。
Gary以“人类是由不完美塑造的”展开争论,坚决拒绝了机器人的取代。主机答应离开,但同时也带走了地球上一切科技,重回原始,“世界尽头”真的成了世界尽头。而Gary仍带着新的伙伴,在酒吧间穿梭,在疯狂的回忆中做自己的国王……
细看这部影片,深意和哲理很值得让人揣摩,人究竟该面对现实还是沉溺于美好的过去?更完美优秀的东西是不是可以代替人类创建地球?影片反映的,是现在人们探究最多,也最有争议的课题。
但我在影片中发现的,是无时无刻不在显现的英国元素。
酒吧文化是英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曾经的纽顿黑文作为一个小镇更是如此。通常,街上一个随风摇晃,形状图案各异的木牌,引导我们走向风情慢慢的英国酒吧。你可以感受到时光的减慢,和英国人特有的安静与热情。
英国比美国有更悠久的历史,所以很多酒吧没有美国的商业化,美国酒吧供人们休闲娱乐,有城市化色彩;而英国酒吧供人们慢享时光,更具艺术的味道。
《世界尽头》对酒吧的描绘,则尖锐地揭示了酒吧星巴克化的残忍事实,无不表达着对英国吧文化的眷恋。
生活的慢速在有厚重感和原始感的酒中体现,机械的服务毫无疑问地夺取了酒的醇香。由此可见,吧文化突出的特点在于风格各异,注重情感熏陶。
要去英国,就一定要到小镇酒吧瞧瞧。
作为一部喜剧作品,幽默的环节不容忽视。
天才的编剧把电影中轻松的部分安排的很巧妙。英式幽默在动作中的体现,以憨豆先生的演绎最为成功,这部电影中也有突出。通常动作不连贯但果断迅速,以达到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
比如发现机器人入侵后,伙伴们计划开车逃回家,“让Andy开车,只有他没喝酒。“话音未落,Andy就在四个人的注视下因为受到惊吓毫不犹豫地喝完了五杯威士忌。全程没有一个人说话,分五杯喝完的安排让他的动作更让人捧腹。
夸张也是经常存在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语言幽默同样很有艺术感,以文字游戏居多,把英语中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发掘得非常透彻,同时在紧张的环境下进行插入,让观众又焦急又忍不住大笑。节奏轻快,衔接紧凑,更体现了英式幽默特别的个性。
可以说,没有英式幽默存在,英国文化将是索然无味的。
同时,和美国电影相比,《世界尽头》的科幻和特技成分虽然略逊一筹,但不同于好莱坞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鲜明的色彩,这部电影体现的是人性共有的善恶是非,亮面与阴暗面,并在镜头处理和场景切换上,颇具艺术感。不追求宏大感和强烈的动作视觉,反从小处着手。
例如注满啤酒的画面,采用杯底的角度观察,既不拖沓,也不突兀,过渡十分自然,也是英式电影中注重艺术与人内心感受的突出表现。
总之,即使主演西蒙佩吉和编剧导演们在电影中丰富地加入了自己的风格,但他们个人的风格,自然也是英式风格的一个反映,他们的认真负责,反复揣摩,谨慎思考,又何尝不是英国人个性的代表呢?
从英式科幻,看英式幽默,再体悟英式哲理,《世界尽头》毋庸置疑是一部好电影,也是一面不折不扣的英国文化之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