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启了每天早上速读一本书的模式,虽然每天早上只有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不能仔细的去看书里各个章节的内容,看的内容大致也是主题、粗行字和图片之类的,但是经过速读,自己感觉比打开一本书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得到的收获更多,有时候往往看完一本书合上之后都不知道他到底在讲什么。而早上速读的书籍大多都是工具书之类的,主要是学习方法,比如说思维导图、结构思考力、思考术、逻辑思维之类的,看完后对自己学习知识的方法有了一种豁然一新的感觉,对待输出内容又有更新一步的认识了。
今天古典老师在讲如何形成晶体知识中讲到如何更好学习的三个模式:多学习模型——自己模仿去做——试着写一本书。所以觉得学习方法论很重要,我以前就是只看感性文章,稍微多带一些方法论的文章我就看着费劲于是就放弃了。多学习一些模型,日复一日的你就能掌握很多模型和工具了,用到你的生活和工作中,日复一日的反复练习,相信你一定会成为高手,所以多学习方法对于写作和输出都很重要。
自己每天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上班中度过,在上班时大多数心思和精力都会放在工作上,真正能拿来学习知识和输出的时间只有早起的半个小时和下班后的时间,虽然自己的工作与最近在学的这些知识都没有明确的挂钩关系,学或者不学都不会对自己的工作与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可还是会继续在下班时间沉下心来阅读和学习知识,虽然自己还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转换成完整的输出一篇文章,但是自己会努力往这个方向发展,但心里一直有一个观点觉得人是有感情的,只有有情感有灵魂有温度的文章才是自己愿意一直写下去的,但是一定要有结构,讲逻辑,有实质性的内容,不管怎样,继续写下去吧,除了热爱,这也是自己成长的一个过程。
时刻在学,接收到新知识和新方法论后在时刻做出调整。在开启学经济学的模式后,发现收获良多,比如说今天讲的是不是生产的成本决定了最终的价格,最后老师连着用了三至四个的列子说明并不是刚开始的成本决定了最终的价格,而是成品后的需求量决定了最终的价格,也可以用因为需求量过高来反推证明所以材料、成本之类的东西才显得比较贵。这对于自己而言是一个新认知,如果这个理论延伸到生活中也可以说明很多问题,比如说某些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并不是购买地和其他方面的成本高才使房价偏高,而是这个城市的对修建完工的房子的需求量高才导致房价偏高。学习经济学出了增长见识之外,还能把学到的这种认知利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改变以前那些没有一点经济学概念就做一些因想法太简单就做出的决定。
每天坚持学一点,然后坚持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边城当天的收获用写文章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除此以外自己也要多学习,让自身对事物的各个维度也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有着属于自己思考后形成的观点,不要急,一步一步来,在调整中前进,向着目标一步步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