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次看《最强大脑》doctor魏和郭敬明互撕。
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分别从科学家的角度和普通人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对项目难度的看法。
然后,郭敬明率先扯出了之没有达成共识的项目。
Doctor魏显然被激怒,阵脚大乱。
Doctor魏:我感觉小四说得很多话都非常的业余。(典型的盖棺定论,无解释,没有讲清楚让观众明白哪里业余)
后面又来了一句:我怎么感觉在和一个女人吵架。(同样的,是一个极端的论调,无解释无缓和,相当强硬。)
郭敬明当场甩脸走人。
也是他的这句话后来被人诟病。
2.
往往能引起我们反感的,不是当下的批评和挫败,而是对方扯出之前的事情,混为一谈之后给你敲个章,嘿,这人就是这样。
大学时期的辅导员,叫她大小姐好了。
大小姐的记忆力非常好。
同学灰灰有次逃课被逮住了,大小姐记了整整2年,反复提起。
灰灰几度试图澄清:老师,我后来真的有在好好上课啊。
一次,又是说:她总是逃课。(单纯的定论,并说不出是哪几次)
而欲哭无泪的灰灰也没有很好地论证“我有在好好上课”。
这类纯粹的结论对抗,谁也说服不了谁。
(具体怎么聊请参见上一篇:聊不好天儿?跟老司机们学打“上堆下切”无敌组合拳)
就事论事永远是值得尊敬的。
我们也不杵事儿,但重点还是,有事说事,而且要有方法地好好说,对事不对人。
3.
我们常常为别人对自己的不理解委屈,为别人给自己贴的标签愤怒,那么在给自己做评价的时候,又有没有做到就事论事?
听丢了钱包的小眉说:我从小运气就很差,什么倒霉事都轮到我。
在心理学上,可以把这种行为称之为“寻找痛苦”:当你在心里给自下了这个定论之后,会不自觉地去寻找这种感受。
像小眉,就是在不停地寻找倒霉的感受。
甚至可以说,因为对倒霉这种感受有匮乏感,所以她潜意识里在制造类似的事件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就像吃货们总能敏锐地在各种街角巷尾找到好吃的是一样的。
如果你刻意去寻找,能碰到的概率一定比别人大。
不是事件导出了你的结论,而是结论引导了你的心,让你看不到真相。
4.
再看这次丢钱包事件,大概就是小眉在公交车上站的位置太靠近车门,而且是下班高峰期人流量很大,包背在身后,自己又完全没有戒备,所以才会被小偷给盯上。
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和从小就倒霉扯不上什么关系。
这是一个对自己非常不负责任的结论。
做总结是很好的,就像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光听没有用,要自己整理然后消化吸收。
不过总结的前提是客观的,带有批判眼光地看待了事件,而不是胡乱一气地将它们归为运气差,命不好这类。
哥伦比亚大学的创意写作课,有一项内容是让你不带任何一个形容词的去描述一个人。
只要尝试一下,就知道这很不容易。
比如,我们经常会说一个人是好人,“好”就是一个形容词,一个结论。
而怎么样是好,一千万个人,有一千万种看法。
5.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带着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什么样是可爱,什么样是讨厌。
同一个人,在你眼里是坏人,在别人眼里却可能是好人。
《釜山行》里十恶不赦的金常务,变成丧尸以后对男主说:
能不能带我回家
我妈妈还在家等我
我家在釜山水营区光明洞
由于影片的呈现限制,观众很难生起同情心。
但在他妈妈看来,他也是她也是从小宝贝到大的儿子。
你眼中的他,从来不是真正的他,只是你的想法在他身上的一种投射。
同样,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真正的你,只是多年来自己给自己下的结论。
撕掉标签,你就是你。
6.
乔布斯有一段话:
“你不可能充满预见地将生命的点滴串联起来;只有在你回头看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点点滴滴之间的联系。
所以,你要坚信,你现在所经历的将在你未来的生命中串联起来。
你不得不相信某些东西,你的直觉、命运、生活、因缘际会。。。
正是这种信仰让我不会失去希望,它让我的人生与众不同。”
就像股市一样,连巴菲特也不能断定走向。而反过来,当大跌或大涨发生后,再去找原因的话,你要多少版本有多少版本。
有自己的坚持,认真倾听当下的声音,分析当下的情况,做当下的事情。
可以打败改变不了的过去以及倏忽不定的未来的,只有此刻。
别急着猜测和下结论。
不到死的那一天,谁也下不了你今生的这个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