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小四
孩子,如果我告诉你,我们小时候除夕夜不睡觉,就是为了来年有件新棉衣,你信吗?
你没有更多的时间分给妈妈辈,外面的世界那么大,你需要处理的微信、知乎、热点那么多。你已经习惯在不明白某个词意时“百度一下”,而不像我们小时候小心翼翼地问长辈,不停地和玩伴探讨猜测。这世界有些东西就是用火箭的速度离开地球啊!
在我童年记忆里,如果跟“努力实现梦想”有关的伟大壮举,那就是“守细”。
小时候“过年”是我们一年里如影随形的事儿:过年的好事还没忘记,新的“望过年”又击打着大脑。尤其是到了腊月裁缝进门做衣服的时候,出出进进总偷瞟有没有一件是自己的。如果有一件新棉衣,就得意地到处广播:“守了几年‘细’果然有效!”如果没有,除了偷偷摸摸嘀咕,就开始约人今年过年“守细”。因为大人都说,你好好“守细”,就有一件新棉袄!
“守细”就是除夕那晚熬到夜里十二点以后,如果熬到天亮公鸡打鸣,效果是最好的!最好的效果就是来年有件新棉袄。为了能熬到天亮,我们早早约好几个人, 选定在谁家,准备足够的柴火。最开始是有大人相伴的,他们要烧香祭祖,要赶着做新鞋。运气好的话还能喝到甜酒或吃几个饺子“过小夜”。后来,大人陆续打着哈欠鼓励几句就睡了,他们明天还有许多的事儿要做。
留下的我们最开始对自己是相当有信心的。悄悄分享口袋里可以数得清瓜子花生,有时候会“变出”一两块糍粑或一两个“白薯”。慢慢咀嚼慢慢看香炉里的香烧到一半没有。没有时钟告诉我们时间,没有电视给我们好看的节目,没有手机微信打发时间,没有月亮跟我走的契合,没有虫鸣狗吠……没有书,也没有看书的意识。没有故事,老人们讲的故事大多跟鬼有关,在过年的时候是坚决不能提“鬼”的。几户人家的事儿能说的已经说完了,我们不会创作……偶尔有老鼠吱吱路过,还有柴火上的油结疤被炸裂开的声音。提神的食物没有了,醒脑打鸡血的是这炉香快落炉了。再等一炷香就是大人所说的“年”就来了,就可以上床睡觉了。可是,时间爬得太慢太慢,我们在忽大忽小跳跃的火苗中,没有了意识……
“守细”没有成功,但初一拜年能家家户户吃到东西甚至得到红鸡蛋的喜悦覆盖了遗憾。还会一起吹牛就差半的半柱香就成功了呢!
好了,孩子,我啰嗦完了。直到我读了点书,才知道“守细”就像说人死后有灵魂活动一样,是善良有爱的人对未来和自己的希望和期待。最初的“守细”可能就是“守岁”,只是在我们这里“岁”和“棉絮”的“絮”同音,慢慢就给它另一种含义。不过有什么关系呢?至今我还是觉得年年的“过年”总让人回味生活的遇见,总是给人重新出发的勇气。
孩子,希望你年年也给自己一个期许,一个守望的幸福,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