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正面管教》,部分有删改。
作者:【美】简·尼尔森(Jane Nelsen)
对出生顺序的了解,能增进你对孩子们基于自己在家里的出生顺序而可能形成的对自己的错误观念的理解。这是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的另一条途径。
非常普遍的情况是,孩子们会把自己和兄弟姐妹相比较,而且会认定,如果自己的某个兄弟姐妹在某个方面做得很好,自己唯一的“生存选择”只能是以下四项之一:
--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方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竞争,努力做得比家中其他孩子更好
--反叛或者报复
--因为相信自己赢不了而放弃
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占据了一个角色,例如“好孩子”的角色,其他孩子则可能觉得必须找到其他角色来扮演,比如反叛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爱运动的孩子、善于交往的孩子等等。
当然,每个常规都有例外。有时候,一个家庭里的孩子可能都会选择同一方面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家庭里是一种合作而非竞争的气氛时。但是,大多数孩子相信,为了有归属感和价值感,自己需要与其他孩子不同。
孩子们有很好的觉察能力,但他们的解释能力却很差。某种状况的真相远没有孩子对这种状况的解释更重要。孩子的行为是以后者为基础的。出生顺序相同的孩子,通常会做出相似的解释,并且对于自己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理解也是相同的。这就是为何出生顺序相同的人往往具有相似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的原因。
了解出生顺序,不是为了给孩子贴标签,并把孩子往模子里套。它只是为了帮助我们增加对自己以及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和孩子的互动更加有效。
排行最大的孩子
在继续往下读之前,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所认识的周围的老大,跳入你脑海中的几个形容词是什么?我们很容易想到形容老大的词汇,诸如负责任、领导者、专横、循规蹈矩、有条理、独立。
老大是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必须成为第一或最好的,才能显得自己重要。这可以从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有些排行老大的孩子可能会将第一个完成课堂作业看得很重要,哪怕作业写得很马虎;另一些则可能最后一个交作业,因为他们为了把作业做得最好而花费了过多的时间。
排行最小的孩子
我们最先想到的描述老小的特征就是娇惯。排行最小的孩子常常善于利用自己的魅力来激励别人为他们做事。他们常常富有创造性,并且爱玩儿。他们大部分的创造性、精力以及智力都会用在通过魅力操纵来得到自己的价值感。
他们可能会产生这种想法:“当别人照顾我时,我才觉得他们爱我。”
最小的孩子可能很难适应学校生活。他们可能会觉得老师不仅应该继续像家人那样服侍他们,还应该替他们学习。
在孩子3岁以后,如果父母继续为孩子穿衣服,或替孩子做其它任何孩子自己会做的事情,就是在剥夺孩子发展责任感、自立和自信意识的机会。他们觉得只有当别人替他们做事时才会有归属感。没有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孩子就不大可能在学校里学得好,也不大可能培养出成功人生所需要的技能。
我们需要明白,“超级妈妈”对孩子不是件好事。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不被骄纵时会有多么能干,孩子们就太吃亏了。
有些排行最小的孩子会选择一种对生活完全不同的信念,并变成“赶超者”。他们往往错误地认定自己必须赶上并超越所有前面的人,以此显示自己的价值。长大成人后,他们会成为那种已经非常卓越却仍试图证明自己价值的人。
排行中间的孩子
他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在中间受到挤压,既没有老大的特权,又没有老小的好处。这更容易使他们形成一个错误的理解--必须在某些方面与兄弟姐妹不同,才能显出他们的价值。
大多数排行中间的孩子很能同情弱者,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弱者。
独生子
独生子既可能像老大,也可能像老小,这取决于他们是像老大那样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还是像老小那样被溺爱。
独生子对自己的期望往往与他们感觉到的父母对他们的的期望一样高。因为他们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他们大都愿意并欣赏独处。或者,他们也可能害怕孤独。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也许是独一无二,而不是成为第一。
所有的首批宇航员都要么是老大、心理老大,要么是独生子。
一些例外
有许多因素会造成例外,其中之一就是性别。如果老大和老二性别不同,两个孩子就都可能形成老大的特征,尤其是在那些性别角色泾渭分明的家庭里,两个孩子都会承担起自己性别的老大的责任。
当两个孩子年龄相差4岁或4岁以上时,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就会减少。年龄的差距让他们觉得彼此的竞争会较少。
另一个例外是,老二/老小可能会变成“赶超者”,竭尽全力赶超老大。这时,老大可能会放弃作为家里第一个孩子的典型特点,他可能决定“既然我不可能成为最好的或第一,干嘛还费劲啊?”一个因此而放弃并“让位”的孩子,有可能变成生活的“辍学者”。许多父母都提到对这一现象的了解帮助他们理解了老大的苦楚--他被老二赶下了台。这种理解为父母提供了给老大以鼓励(而不是发火或沮丧)的基础。
如果老小变成了“赶超者”,本属于他的娇宠地位自然就空缺了出来,排在老小前面的那个孩子则可能填补这个空缺。
家庭氛围
在一个推崇竞争并塑造竞争气氛的家庭里,孩子们之间的差异就会增强。
在一个推崇合作并塑造合作气氛的家庭里,孩子们之间的不同就会减少。
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当他们彼此在养育方法上存在分歧时,就营造出了一种竞争的家庭氛围。那些对彼此的养育方法认同的父母,营造的则是一种合作的家庭氛围。
当两个年龄相差只有18个月的姐们性格特点相似,而不是相反时,我们就可以猜测其父母营造出了一种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家庭氛围。
运用出生顺序的知识来鼓励孩子
在一个学区,教师们应用出生顺序的知识发现,在有学习障碍的班里,老小或心理老小的学生人数很多。
在一所小学里,有一群学生似乎能将每个老师都逼得发疯。这种状况持续到四年级。终于,四年级老师对这些孩子做了一次出生顺序调查,才发现这些孩子中85%是老小。他们很多人花大量精力来表现自己的“无助”,并寻求老师的特别关注。
四年级的老师利用班会取得了重大的改善:通过增强这些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学会了互相帮助和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朱蒂·穆儿是一位五年级老师。她发现,在阅读能力最强的几个小组中,老大和独生子占很大比例;而在阅读能力最低的初级小组里,老小占很大比例。在阅读能力强的小组里,所有的孩子都会举手,抢着第一个来回答老师的提问。在中级小组里,竞争就不那么激烈,但总会有人起来回答问题。而在阅读能力最低的小组里,孩子们则往往表示他们没搞懂,需要更多的帮助。
穆儿老师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在她的阅读小组里阅读能力最差的孩子(约翰)。她有些担心他是否智商偏低,所以她帮助约翰的第一步是待他去接受心理测试。随后,她和约翰做了一次生活方式的面谈,得知他是家中的老小,有三个姐姐,姐姐们都称他为“约翰王”。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穆儿老师就可以对约翰在这个家中的价值以及他可能受到的极度娇宠做出有依据的猜测了。
如果他从来没有体验过责任感,他怎么会想为自己做什么事(包括学习)呢?
穆儿老师的预感得到了证实,心理测试报告说约翰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
他把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磨炼操纵别人的技巧上了。
穆儿老师和善地跟约翰谈了一次,告诉他说:她现在已经知道他是一个很能干的小伙子,相信他在阅读能力最前的小组里也会做得很好。她把约翰换到了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小组,他果然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愚弄穆儿老师了。
注意,当告诉约翰他的把戏已经该结束时,穆尔老师的态度非常重要。她没有以一种说教的口吻说:“我知道你能做得更好。”。她说的是:“约翰,我已经发现你是一个多么能干的小伙子。我会把你换到阅读能力最前的小组中区,因为我百分之百地相信,你有能力在那里做得很好。”
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最恨父母对我们说:“你只要努力就会做得更好”?这句话背后的态度常常是说教或者失望。这种态度会让所有的孩子都丧失信心。
穆儿老师对待约翰的方法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为穆儿老师的做法很恰当--是一种鼓励的态度,而不是失望的态度。
对出生顺序的理解帮助一位爸爸终止了自己的儿子马克形成“完美主义”的恶性循环。马克是家里的老大,到8岁时,玩任何游戏都输不起。爸爸其实也助长了马克的这一心态,因为他不喜欢看到马克烦恼、哭泣,而总是让马克赢棋。
在了解到出生顺序的知识后,爸爸认识到让马克经受一些失败更为重要。于是他开始在一半以上的棋局中赢棋。刚开始时,马克很生气,但不久就能更有风度地对待输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