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11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1

今天看到比较切合我的一部分是关于工作的迷茫解答。

标题如是:迷茫是艰难所在,也是意义所在。亦似其余的悖论所表达的意思:艰难是好的,越是逆境,越能凸显这段时期对于我们的价值。言下之意也蕴含着一种应对策略:我们应当把握和利用好这段艰难时光,为我们日后的翻盘打基础。

摘录些回信的内容(发现大部分都复制了下来)

我惊讶地发现,我的邮箱同时收到了两封信,相似得如复制粘贴一般。也许你们在不同的城市做不同的工作,但诉说的,却是相似的烦恼。我考虑了很久究竟选哪一封回,最终决定把这两封信同时贴出来。既然缘分如此神奇,我就应该把这种巧合呈现出来,好让你们看到彼此,并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此烦恼的人,并不止一个,也不止你们两个。

最后一句话让我想起了《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这首歌,还有蜘蛛侠等动漫里的平行宇宙,we are not alone.

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人,三十多岁吧,以前一直在经商,现在是音乐人。他从大学就开始组乐队,一直梦想以音乐为生,但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他父母都是大学教授,觉得玩音乐是“不务正业”,以死相逼,让他放弃。后来他如父母所愿,开起了公司,成了商人。公司经营得还算成功,员工多的时候也有两三百人,日子过得顺风顺水。可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些东西,让他隐隐觉得不痛快。
在35岁那年,他一哥们儿患了尿毒症,原来好好的人,忽然就不行了。走之前,那哥们儿把他叫到身边,跟他说:“人生苦短,你还是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等那哥们儿一去世,他立马卖掉了公司,找了个音乐制作人,开始组乐队,做专辑。
如今他出了两张专辑,不算混得太有名,但也经常能在国内几个音乐节上看到他的名字。就普通的水平吧。但他坐在我面前跟我聊这些,整个人清澈通透极了
我问他当商人和当音乐人有什么区别。他说:
“以前我当商人的时候,跟人介绍自己,说我是某某公司的老总,心是很虚的。出入商务场合,总要再三给自己壮胆,才能劝服自己就属于这里。但我当了音乐人以后,就再也没有这种感觉。跟别人介绍说自己是做音乐的,一点儿都不别扭,心里坦荡极了。”

这个实例人物的内心感受,我看着也觉得自己就是如此,身处这个职业岗位,心里总是虚的,也少了核心和一种愉悦感。

再看到是音乐的理想,也让我提起了精神,觉得可行性是存在的。不过我自己却还是没有把本职工作方面当做主事来认真和深入地做,存在些抵制心理,不愿接近了。

这大概就是“本该如此”的意思。我知道,我知道,这故事有点鸡汤,但它就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提醒着我们,成为更好、更真实的自己是可能的。
你们的信其实都在说一个重要的话题:“我们有没有资格奢谈理想?”
该怎么评价这种骄傲呢?如果不是这些不甘平庸的理想,你们也不会有这么多的迷茫、挫折和自我怀疑。可是如果没有这种骄傲,你们也不会这么固执地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自己换过好几次工作,每次换工作都经历过很多痛苦和迷茫。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停下来,安心做一份普通的工作?
后来我想到了。我总觉得,在我生命尽头的那一天,上帝会来找我谈话(我没信教啊,就这么随便一说)。他当然不会问我,你挣了多少钱、住多大的房子,毕竟他不是家长里短的隔壁邻居。他大概会问我:
“你有没有辜负我给你的生命?你有没有尽你所有的努力,来发挥你的才能,实现你的潜力和价值?”
我大概会答:
“是的,我曾错过很多,也曾犹豫退缩,但我已经倾尽全力,从未放弃。”
上帝会说:“那么,证明给我看。”
那时候,我大概拿不出什么让人骄傲的成绩。即使有,在上帝面前,那也微不足道。但是,我会展示我的伤疤,那些焦灼的、犹豫的、悔恨的、拖延的、挣扎的、沸腾的、犯傻的,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夜,随着时光又慢慢平息的痛。我会把这些展示给他看,骄傲得如同展示一枚勋章。
我会说:“我已倾尽全力,这就是证明。我曾为理想所伤。”
现在,你们也正为理想所伤。无论普通人有没有资格奢谈理想,我们都已经谈了。而理想,也早已在我们身上刻下烙印。
一份理想的工作到底是怎样的?我相信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的说法,理想的工作应该满足三个条件:安全感、胜任力和自主性。简单地说,就是物质上有保障,能发挥才能和潜力,还能自己决定一些事。可是以现在的社会条件,理想的工作太奢侈了,所以才需要不断寻找。
我非常确定你们早晚会从这份不喜欢的工作中脱离出来——无论是一年、两年还是三年,无论一波三折还是一帆风顺。虽然你们现在看起来有些迷茫、浮躁、自我怀疑,但这些迷茫的背后有骄傲在。这种骄傲不会允许你们一直做一份没法带来成就感的工作。
既然这是确定的,那我们就可以暂时把“能不能从这份工作中离开”的焦虑放下,从容地研究一下该如何度过这段过渡时期。无论过渡时期有多长,对于一个确定的结果而言,它都是暂时的。

最后一句话有指导意义,有助于平复心境,专注去思考怎样解决问题和做事。

你们喜欢读小说吗?大部分小说中的主角在练就绝世武功、成为盖世英雄之前,都有一段去一个憋屈的环境中受气的经历。比如:郭靖还没出生,父亲就去世了;杨过遇见小龙女之前,要在非常不待见他的全真教生活一段时间;哈利·波特去霍格沃兹上学之前,要先在姨妈家受些欺负。
为什么作者要安排这样的情节?
因为如果这些故事里的人,不懂生活的艰辛,就不会有渴望。如果没有渴望和追求,他们的成功也就没有意义。
现在,你们的人生正处于这样的故事情节中。在未来的路在你们眼前展开之前,你们至少可以先想想,这段艰苦的生活想要教给你们什么。也许你们会觉得,如果我不是那么迷茫、那么自我怀疑的话,我就能看清这段生活的意义。我觉得恰恰相反,迷茫和自我怀疑正是这段生活的艰难所在,也正是它的意义所在。
为了搞清楚这段艰苦生活的意义,在过渡期,你至少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
1.假如我在将来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我能从现在这份工作中学到什么?
大部分能力都会迁移。既然我们已经打入敌人内部,总得偷师学艺,学点什么,才不会亏。
2.假如我将来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我今天所能迈出的最小的一步是什么?
所有的转变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期。迈出很小的一步并不容易,哪怕是最小的一步,也需要我们突破自己的心理舒适区。这一小步无关成功,只关乎行动。而你现在的工作还给你发着工资,正好让你大胆去尝试,而不用管是否会失败。

这两个问题的确很符合实际,需要纳入考虑范围。

从现在的工作中能学到什么,就谦虚认真地学习积累,最好能为之后的工作做铺垫。

工作之余,去为理想工作做实际所需的准备,比如学习知识和技能、考证、积累能力等等。




还有句显得丧,实际也含有乐观的话,我觉得可以作为人生低谷的法宝“咒语”了:

反正你就是个废物嘛!这多有安全感。

进一步解释和举例:

既然你已经是废物了,所有的不堪都在意料之中了,你也不用再为什么事羞愧了。你可以毫无负担、理直气壮地去做你想做的事,不用再操心是否能做成了。
这时候,干脆承认自己是个废物,说不定还会很快发现,自己也有些不废的地方。比如,虽然你没按时完成作业,但至少你抄得挺工整;或者虽然你没去跑步,但至少你挑的跑鞋挺漂亮。跟废物相比,你浑身上下都是闪光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